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二大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理论上不断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清晰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内在贯通,蕴含了新时代十年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重大创新,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独特的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独立自主推进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在中华大地上经过艰苦奋斗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让我们在党的旗帜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作者:董礼)
发布时间:2022-11-10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是变革性实践和理论创新相互促进的伟大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的独特作用和历史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由一个“行”到两个“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随着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九大把党的十八大五年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发展到“十个明确”;党的二十大指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又做出了新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次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和核心。“两个行”科学论断的新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定位、科学内涵的新概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界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应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意识形态鲜明导向,擦亮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抓住“一个根本”、把握“两个关键”。 “一个根本”就是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通过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的价值引领,让青年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方法论来读中国、看世界、立思想,不断成长成才。 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和发挥思政课程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点亮青年学生“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二是“关键在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教育初心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吕学山)
发布时间:2022-10-29新修订的《潍坊学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于2021年8月17日经山东省教育厅核准生效,现已颁布执行。根据学校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章程》的学习,学校教职工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章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章程》是学校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和落实办学自主权的需要,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党委(校长)办公室(巡察办公室):发挥《章程》在依法治校中的保障作用,把依法治理融入、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章程》在规章制度建设中的统领作用。要对照《章程》全面清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根本制度稳定、基本制度完备、具体制度配套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发挥《章程》在优化内部治理中的牵引作用。首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其次,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尊重学术自由、健全学术规范;第三,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职能,维护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相关事项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发挥教育资源最大效益。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机关: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章程》精神,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把《章程》学深学实,使其更好地指导工作。要自觉担负起维护《章程》尊严、保障《章程》实施的职责。要用《章程》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提高效能、凝心聚力,使之成为激发学校活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行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的有效抓手,为早日建成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组织部(党校、组织员办公室、机关党委):《章程》是学校治校的纲领性文件,阐述了学校制度改革和工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功能与教育形式,规范了校内各种关系,阐释了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规定了教职工、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晰了财务、资产与校园管理有关要求。通过学习,全体人员思想高度统一,责任更加明晰,精神倍加鼓舞,极大增强了干事创业、踔厉奋发的精气神,为实现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了坚强保证。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新闻中心):通过对《章程》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章程》对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作为宣传部门,要真正做到宣传到位、落实到位、践行到位。《章程》规范了教师的学术行为,引领教师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各媒体平台和宣传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宣传好《章程》,引导教师敬职爱岗、敬业爱生、依法施教、以德从学,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先进的学术成果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为早日建成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武装部):作为机关管理服务部门,将紧紧围绕学校《章程》,紧扣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规范、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学生服务水平,牢牢把握安全底线,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章程》的学习、贯彻和落实,重点在于以《章程》为准绳,切实加强学校各级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有效监督,真正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权益和切身利益。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代会的职权,以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学代会要以学生为主体、代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要全面推进校务公开,校务公开的核心是透明和公开,通过公开,使其得到有效监督,从而提高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务处: 学校《章程》的修订完善,标志着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章程》是学校开展依法治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章程》的实施势必为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决策机制等提供前提和依据,从而引领并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改革就要刀刃向内、退旧出新。对照《章程》内容,重新审视部门内原有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务处的当务之急。 科研处:《章程》着重总结和升华了我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范了校内多种关系,明晰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规定了教职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章程》明确了学校设置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师德建设委员会,并要求这些处理学术性事务的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和比例,这是为保障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所做的制度创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建成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高水平的治理体系不可或缺。新修订的《章程》凝练了学校办学传统,优化了治理结构,突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明确了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学校制度创新的重要里程碑。下一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将按照学校安排,以认真落实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助推学科建设和申硕攻坚各项工作。紧盯重点任务、狠抓关键目标,用心用力谋划,确保工作成效,为我校高标准建成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贡献学科力量。国际交流合作处: 通过集体学习《章程》,全处上下对学校的性质、依法享有的自主权等都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负责外事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严格按照《章程》办事,进一步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及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内容与形式,以实际行动提升我校国际化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合作发展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章程》特地对师生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分别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彰显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章程》是师生的权益保障书,学校教职员工除享有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明文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按工作职责和贡献运用公共资源权、获得发展机会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嘉奖权、重大事项知情权、民主管理参加权、申请救济权以及学校规则或聘约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享有运用教学资源权、组织和参与社团和文娱活动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申诉权等。这些规定为教职工和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作为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章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章程》精神上来,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将紧紧围绕《章程》,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心地位和科研的主导地位,将学业教育、素质教育与育人工作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师资人才队伍,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实现突破创新,助推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通过学习,全面把握了《章程》的内容规定,深刻理解了《章程》的地位作用,理清了落实《章程》的方法路径,提高了我们在学生工作中贯彻落实《章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校《章程》明确了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发展目标和战略,明晰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规范了校内外各种关系,规定了教职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大学章程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章程》的出台,明确了学校法律地位,规范了办学行为,是我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里程碑。《章程》着重总结和升华了我校管理体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理论,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章程》还明晰了学校功能与教育形式,规定了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章程》应该成为全校各级组织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种子与设施农业工程学院: 每一位潍院人都应当切实增加依法治校、依章办事的意识,切实担负起维护《章程》尊严、保证《章程》实施的职责。真正用《章程》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使《章程》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行依法治校、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载体。我们相信,只要将《章程》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准则,以人为本,一切为师生服务,那么我们的潍坊学院将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校管理制度是实现学校职能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现代学校管理实践表明,没有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学校便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安排、组织、协调和调控,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通过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事业单位成员该有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严明的纪律对于一个团体,特别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制度不仅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指示灯,更是规范各个部门使其正常顺利工作的保障。外国语学院: 《章程》规定,学校教职员工享有按工作职责和贡献使用公共资源权、公平获得发展机会权、获得公正评价权、公平获得奖励权、重大事项知情权、民主管理参与权、申请救济权以及学校规则或聘约规定的其他权利。《章程》着重总结和升华了我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定了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经济管理学院: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并规定这些处理学术性事务的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实行选举制,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干部不超过四分之一,这是为保障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所做的制度创新,也是从制度层面为“去行政化”所做的努力。每一位潍院人都应该切实树立、增强依法治校、依章办事的意识,切实担负起维护《章程》尊严、保证章程实施的职责,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以《章程》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以《章程》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使《章程》成为推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根本,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早日实现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章程》既是对学校前期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践总结,也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校的一个里程碑。序言部分明确规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思路,这充分肯定了学校前期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取得的发展成果,未来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沿循既定方向继续实干苦干,就一定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主体部分相比旧版《章程》,进一步完善了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强化了师生的主体地位,廓清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章程》特别强调服务意识,以师生为中心,规定了师生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为切实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还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组织结构。《章程》着重总结和升华了我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范了校内各种关系,明晰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发展规划考核,规定了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北海国际学院:学院领导班子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形式、各办公室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对《章程》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和认真地讨论。《章程》是潍坊学院的办学之本,治理之责。每个教职工一定要准确把握《章程》的各项内容,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章程》精神,形成依法依章办事的新局面,并要求大家要准确把握《章程》的内容,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档案馆:《章程》的出台,是我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全体师生员工都应该真正用《章程》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使《章程》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行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章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档案馆工作实际,把贯彻落实《章程》与单位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在档案接收、保管利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发布时间:2022-10-11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潍坊学院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歌尔科技产业学院自成立以来,本着开拓、创新、探索、合作的思路,全方位开展工作,将学院的工作重心从学科专业研究转移到产教融合研究、体系研究、课程开发、校企人才互动和企业技术攻关中,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打造“理、实、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需求,综合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歌尔科技产业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双方经过10多次面对面研讨,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磨,先后打造了专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6套,探索出了“理、实、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决专科学生的升学需求,学院申报并获批了专升本办学点,2022年秋季学期已开始招生。另外,产业学院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在职工作的专科生举办了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班,以满足学生升学深造的需求。校企共建课程,打造标杆性成果。学院按照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重构课程内容,打造与产业链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歌尔科技产业学院计划打造5~6门重点课程,目前已把《大学生就业指导》《PLC控制项目实践》两门课作为校企共建课程,将打造成可推广的特色课程。启动了两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并计划开发5门校企合作在线课程,同时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将继续转变办学理念,快速固化并扩大教学成果,争取在专家、学校及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推出产教融合的标志性成果。高效利用实训基地。歌尔工学院现已建成包括声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虚拟VR/AR实验中心、EDA实验中心等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中心,面积2万多平方米,设备价值8千多万元。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将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案制定中,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提供质量保障。同时,为充分发挥基地优势,学院计划联合企业承接技能赛事。以歌尔实训基地为依托,承办区域学科竞赛、课程竞赛、技能比赛等,扩大品牌影响。引培并举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挂职锻炼,学院教师了解生产一线,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也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搜集教学资源。完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利用学校的制度激励教师参与到产业学院的改革创新工作中来,同时,面向社会招引专业人才。探索“教师+导师”的成长路径,不仅能授课,还能在生产岗位进行指导工作。歌尔科技产业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训基地协议,每学期将互派4~6人双向交流,“十四五”期间专业教师将全部达到双师型标准。歌尔科技产业学院计划成立“理事会”,负责学院日常运营中企业方人员的管理、沟通与教学事务等工作。共建科研技术中心。为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产品及资金优势,歌尔科技产业学院积极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探讨组建“科研技术中心”,吸引校、地、企专业科技人才共同研发课题。另外,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产业学院,要加强与区域行业的互动交流,拓宽学生高质量就业渠道,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对区域内电子行业进行了调研,下一步准备筹建“电子产业研究学会”。创新文化品牌。弘扬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产业学院将歌尔所倡导的“一起创造、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红色文化密切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融合渗透,打造产业学院的文化品牌。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先后举办了“开辟新航道、打造新形态、提高新质量”和“打造新阵地、贯彻新举措、延展新赋能”的宣传展,开发了歌尔科技产业学院网站、设计了院徽、LOGO、院旗等学院文化元素,开通了微信微博客户端,并为全体在校生定制了产业学院校服,同时筹建学院文化长廊,倡导“我以产业学院为荣”的主流意识,学生自觉做产业学院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下一步,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将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单位立项,也为申报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做好准备。学院将不断凝练特色,聚合资源,发挥独立产业学院的优势,在“课程打造”和“产教融合教育理论”两方面展开深度研究。同时,学院还将继续探讨企业优势资源向学校整合投入的问题,壮大产业学院的办学实力,吸引更多企业、带动更多行业投身于产业学院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综合能力。(李健)
发布时间:2022-09-30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学校获首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围绕建设标准开展了系列工作。创新治理机制。借助70周年校庆,广泛联系校友,宣传潍坊学院发展情况,沟通理事会成立相关事宜,为成立二级学院理事会打下了基础。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中国贸促会、潍坊综合保税区等单位、机构对接,探讨成立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路径,根据企业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与潍坊市外事办合作,联合成立潍坊RCEP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今年成功引进5名博士,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博士43人,占比达42.2%。已建成“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正常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现有“双师型”教师46人,占比45%,今年有19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双师型”教师占比年底将超过60%。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院拥有省级一流专业两个(会计学、市场营销),省级一流课程2门(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5门。2021年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管理学),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2门,5门课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培育建设项目。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丛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撰写,为下一步申报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打下基础。积极推进教材出版工作,已经签订合同落实出版教材5部,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经济管理学院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引导教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学分占比达28%左右。不断推进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机制。注重学生发展。重视学科竞赛,本着学生全员参加校园初赛、部分参加区域复赛、个别参加全国决赛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1年共获奖励五十多项,172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注重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评奖,2021年成功获批省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出版专著3部,获市级一等奖4项。发挥智囊作用,积极建言献策,2021年有8项智库成果被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9项建言献策被国家、省、市政协采用。围绕“三个模式”深入调查研究,以经管学院教师为班底编写的《潍坊市乡村振兴百个案例》已出版发行。下一步,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推动治理机制建设,筹备成立二级学院理事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专业5个,共建智库平台和企业咨询机构2个;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2个,确保“双师型”教师占比年内达标;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申报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确保出版教材5部以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申报高层次教研教改课题;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确保学科竞赛再上新台阶;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完成科研经费目标任务,依托潍坊RCEP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潍坊模式研究院等机构,发挥智库作用,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我校今年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吃透标准、盯紧目标、勇于创新、埋头苦干,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刘鹏)
发布时间:2022-09-232021年5月,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支持单位,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基点,突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持续建强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计算机工程学院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做了以下主要工作。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目前,学院全部专业都有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或者开展“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企合作)专业与青岛英谷合办;网络工程(校企合作)专业,与北京达内集团合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4)专业与淄博市工业学校、软件工程(3+2)专业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贯通培养。2022年,根据新工科发展需求,新上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目前,学院正与北京华晟洽谈共建该专业事宜。努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拥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7人。制定了《计算机工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达内集团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外聘企业教师达45人。专任教师中的硕博占比已超过90%,实践经历教师占比已达50%以上。持续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注重一流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拥有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专业、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已建成包括省一流课程、省精品课程在内的省级以上课程24门。与行业企业联合出版教材6部。注重办学条件建设。学院现建有校外实践基地40多个,拥有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教学中心。对标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所有专业的实践学分占比均已超过30%的要求。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春季高考招生,年度培养规模已占学院招生总规模的30%以上(要求20%)。2021届、2022届的毕业设计实践类题目占比分别为 92.7%和95.8%,已满足相关建设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IT创新协会。2017年,协会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打破国际超算单项世界纪录,获最高计算性能奖。2018年协会获批为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去年9月,市长刘运来学校检查指导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给予了充分肯定。2021年,学院累计参加学科竞赛560人次、创新创业比赛1000多人次,达到了参与率的建设标准。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56%。全力提升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项目。2021年以来,横向课题开发规模和经费均稳步提高,横向经费占比已达70%以上。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2021年以来共派出7人次参加国内访学、33人次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19人次参加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4人次。积极打造专业办学特色。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挖掘专业特色,成功打造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二三四五”IT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关成果2018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计算机与工程学院要按照指导标准和建设任务要求,制定学院的“十四五”规划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逐步改善年龄和学历结构。目前,学院95名教职工中,50岁以上的46人;35岁以下仅3人;博士仅有16人。老龄化情况严重,高层次青年人才严重不足。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2022年新增“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新派出22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承担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进一步挖掘专业特色,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经费规模和标志性成果产出,确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要求。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规模,使立项、获奖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鼓励和引导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王成端)
发布时间:2022-07-0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协商有了重大发展,从中共中央办公厅2015年6月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到2018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到今年6月13日《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体现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作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重要方式的政治协商,已经上升为党内法规,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对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研用多措并举,纵深推进,抓好《条例》贯彻落实。一是要抓好政治协商条例的学习宣传。制定学习宣传工作方案,明确重点内容、学习方式、期限安排和效果要求,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指导统战委员或联络员服务好本单位党外知识分子的学习,要求学校各级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成员以及无党派人士认真组织学习,适时召开专题座谈会,凝聚共识,达成一致,研究制定推进落实的实施意见。二是加强政治协商工作的理论研究。争取潍坊市政协关心支持,共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或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心,作为承担市级研究课题、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发挥学校政治理论研究人才和学科优势,特别是深挖马克思主义学院、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潜力,把政协和统战理论研究队伍建起来,引导更多的教授、博士教师参与到政治协商、民主政治的研究和建设上来,争取多出过硬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三是把政治协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坚决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在党委办公室统筹指导下,细研具化学校层面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要求,做好年度协商计划的制定,采取适当方式、得力措施抓好落实,并及时做好协商成果的评估、运用和反馈,努力激发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教职工无党派人士献身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聪明才智,促进形成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创先争优、突破跃升”的新局面。四是为政治协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后勤服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的支持下,在体育馆安排二十多平方米办公室一处,并配备齐全办公设施。房间尽管没有窗户,通风不畅,但是环境一流,本着立足于“有”的原则,把事情先做起来,建成我校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和参政议政智库工作办公室,安排政协委员轮流值守,建好履职阵地,争取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政协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适时与社区或街道联建委员工作室,扎根民生服务一线,拓宽资政渠道,扩大潍坊学院影响力。五是切实发挥党员委员政治引领作用。教育部2022年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统计,首次统计全国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及无党派人士基本情况,足见对政治协商对象的重视和关心。《条例》第五条第四款要求坚持政治引领、凝聚共识,第九条第三款要求发挥党员委员在政治协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自己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负起政治引领责任,引导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围绕推进省市共建潍坊学院等重大工作、围绕加快建成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围绕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走在前、开新局”的动员令,在政治协商工作中发挥优势,真抓实干,做出成绩。 (郭建伟)
发布时间:2022-07-012021年,科研处围绕“产教融合模式”项目中的“联合研发”“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中的“政策激励”和“应用科研”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联合研发方面。2021年,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山东三晶智慧研究院”“潍坊RCEP研究中心”“潍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联合研究机构。继续强化建设山东省现代蔬菜种业协同创新中心。派出优秀博士与天瑞重工、省地矿四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政策激励方面。2021年,制定了横向项目管理、横向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科研贡献评价等系列文件。重点突出了对高水平横向项目、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激励政策。应用科研方面。2021年签订横向项目合同191项,到账经费5324万元,服务企业160余家,横向科研经费占比达到87%。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潍坊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省技术交易中心登记技术合同89项。取得授权专利83项,软件著作权39项,转让实施专利11项,获市区两级专利资助及奖补经费142.2万元。实施了“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和联合技术研发,有的博士已经进入企业核心研发团队或担任研发分部负责人,在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彰显了潍院力量。2022年,科研处将锚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能够高质量如期完成。推动校企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发挥学校的人才、市域优势,挖掘投入适当空间,吸引县域企业大额合作研发经费等资源向学校聚集,在数码新材料、现代设施渔业、农业工程、动力装备、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联合相关企业,至少建成1-2家新型联合研发机构。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和激励政策。落实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实施意见》及《山东省科技研发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中关于“对成果转化技术合同年度到账额1000万元以上的人员,所在单位可直接聘任到高级职称岗位,享受相应待遇”的规定精神。以“合理、合规、简化”为原则,会同相关部门,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打通项目合同审签、招标采购、经费使用等环节的难点痛点,落实横向项目和经费管理支持政策,激发科研活力。继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能力建设。探索跨学院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集中学校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承接较大额度横向科研项目,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强化专项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继续组织1-2批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助力解决中小企业“卡脖子”问题,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中实现共赢。(赵文亮)
发布时间:2022-06-10近期,教务处认真梳理了2021年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和“十四五”规划落实的相关情况,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细致分析,明确了下一步需要突破的重点和补齐的短板,制定了工作目标和计划,以确保今年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地提升。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去年我校建成3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潍柴产业学院和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当年实现夏季高考招生培养,同时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了58人,进入产业学院学习,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赞誉,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潍柴产业学院成立当年就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今年,教务处将在各兄弟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下,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形态,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对接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全覆盖,推动产学全过程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出台《产业学院管理考核办法》《校企合作专业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专业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制度文件。年内新建8个左右的产业学院,同时积极申报新一轮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学院,新增1~2个市级产业学院。全面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去年,学校持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获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评选,小学教育和自动化2个专业获教育厅推选到教育部报备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完成教育部认证专家进校考查,3个师范专业提交二级认证申请并全部受理。有4门课程获评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课程获评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有5门课程获得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2部教材入选山东省一流教材。今年继续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推动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申报新上3~4个新兴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的标准全面提升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平,确保建设期满后通过验收认定。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进实施“金课”创建工程。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和一流课程培育等工作,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到年底,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总数达到110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思政课“金课”等高水平课程总数达到30门,规划编写高质量教材15部以上。全面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去年学校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出台了“关于本科学生导师制度”的文件,全面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为12000余名本科学生配备了989名学业导师。在部分工科专业中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有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今年,将在前期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改进、提升,并在工科专业中进行推广,进而凝练打造形成——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品牌特色。优化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所有的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要求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本学期已经推行公共课程全年滚动开课,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方便。已经出台《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准备出台《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试行)》,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流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修订《教学奖励办法》,鼓励各学院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用教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推动以信息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教务处全体人员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扎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为学校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侯金奎)
发布时间:2022-05-27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2021年,人事处认真贯彻学校党委部署,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强化校企校地合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专业技术人员校外兼职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暂行办法》等3项关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文件,加大教师评价中应用型成果指标引导,不断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加大师资引培力度,高层次人才数量稳步提升。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2021年共引培博士学位教师102名。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专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3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选聘了13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学校联合潍坊市印发《关于推进潍坊学院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发展的通知》,与天瑞重工等6家企业合作共享引进5位博士、2位高层次人才,与歌尔股份、智迈德股份等多家企业,达成人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共享合作已逐步拓展至各县市区。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双聘企业导师40余人。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选派两批共84名青年博士教师和教授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达74家,选派45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围绕潍坊市重点产业建立了17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组建了15支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较好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遴选、确定了19家校外“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并给予政策支持,认定首批“双师型”教师332名。健全产教融合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协同科研处组织120余名博士和专技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项目或挂职锻炼,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构建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选聘了500名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库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人选,5个教师团队入选省青创团队。2022年,人事处将聚焦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紧盯学校两大核心目标任务,实施政策引导,加强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双师多能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继续扎实做好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坚持“严控总量、提高质量”的原则,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3~5个。落实好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政策,组建人才工作专班,构建“学校统筹、学院主体、学科主导”的人才工作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引培优秀博士不少于100名,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教师5~10人。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规模化培训。继续实施博士服务企业行动和教师挂职锻炼计划,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机制,新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4个以上。发挥好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暑假、平常业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海外培训30人次、国内培训80人次、校本培训500人次以上。本年度拟新增“双师型”教师300名,实现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不低于45%的规划目标。构建校企联合招才引智机制,促进人才共引共享。积极创新思路举措,建立健全校企人才“双聘互聘”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完善“共引共享”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校地校企人才“互聘双聘”工作。积极协调教务处、合作发展处等部门,与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平台共建共享行动”,新增1~2个市级以上现代产业学院,共建研发中心、智库等合作平台8~10个。通过长期聘用、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等形式,力争引进校企共享专业领军人才及学术带头人5~10名、高级技能人才10~15名。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突出应用型大学建设指标考核作用。制定实施《潍坊学院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实施办法(试行)》《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办法,努力推进校企人才精准对接。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建立与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匹配的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加大破除“五唯”力度,不断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结合省属高校绩效分类考核工作,对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标内涵和考核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修订中层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体系,为积极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王忠山)
发布时间:2022-05-2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从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等方面,指明了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共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和支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推动实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问题,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建好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过程中肩负重大使命。必须始终坚守好这一阵地,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宣传,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一是立足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层面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习研究。要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学术厚度,让学术研究成为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坚实支撑,让“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更加透彻、更加鲜活,更好地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二是要担当时代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层面发力。新时代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通过科学、及时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国家贡献新思想,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宣传本领,围绕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际遇,在主流媒体上刊发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从而推动新思想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同时也要“进网络、进社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精神。 当好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而担任思政课的主力军是教师,要按照“三为、六要、八统一”,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要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每位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自身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言行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积极实施思政课教师“丰翼计划”。配齐建强教师队伍,优化素质能力提升机制,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作用。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需要凝聚一支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均合理的,高层次、能攻坚、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团队,这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大力引培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建设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科学研究、理论交流的学术高地。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通过组织教学督导、集体备课等形式督促教师在教学技能、育人水平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提高。 用好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围绕思政课“是什么”“讲什么”“如何讲”等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积极实施思政课建设“创优工程”,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和“一流课程”,不断优化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团队,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建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二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等。三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认真研究如何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理论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在原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信息化条件下新的教学方式。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思政课就能做到有情、有景、有心,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德才)
发布时间:2022-05-26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我国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过程中肩负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 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019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意见》精神,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马院是什么,马院干什么”的大讨论;通过认真学习《意见》和参与这次大讨论,使我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更是值得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的栋梁之材。 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方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思政课教学要结合真实事例打动他们,使他们切实认识到肩上所扛的重任。例如,西南联合大学这所我国高等学校一颗璀璨的明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这8年时间里,西南联合大学广大爱国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许多真实事例的讲解,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意识到肩上责任重大,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娜)
发布时间:2022-05-05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潍柴产业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创业形势,充分调动多方面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下一步,学院将着重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上下功夫,在确保毕业去向落实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新路子,努力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主体责任,促进全员参与。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夯实党政一把手就业创业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分析研判和工作调度。积极探索出台教职工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职工主动建言献策,用心用力,不断巩固“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格局。加强政策宣传,注重专业引导,转变就业观念。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积极研究、探索、规划各年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内容,强化就业观念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关注网上就业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就业观念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咨询服务等,加强政策宣传、形势分析,增强毕业生就业紧迫感,解决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问题,引导其形成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夯实高质量就业基础。一是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强化育人氛围的营造,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抓好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引导优秀毕业生升本考研,进一步深造,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三是探索“1+x”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认证考试,切实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拓宽就业渠道。潍柴产业学院的成立为优秀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学院还主动对接驻地相关行业其他知名企业,积极推介优秀毕业生。目前,已确定十余家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单位,为毕业生增加了就业选择的机会。下步,学院将结合潍柴产业学院的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子,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加强就业意愿摸排,开展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服务。一是充分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和意愿,按不同就业方向分类建立台账,按类别解读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差别服务。二是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实行重点关注和帮扶。三是指导学生关注并熟练使用推荐的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师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多渠道、多形式收集用人需求信息,按照学生需求进行精准化推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达成就业目标。目前,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到了关键节点、紧要关头,但疫情防控形势骤然严峻,给该项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学院将在职能部门指导下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抓准抓细抓实,全员参与,持续推进,努力为实现全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力量。(杨守忠)
发布时间:2022-04-29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其主要功能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等。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想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切实发挥好“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也是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根本体现。新时代马院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党的领导继续为马院良好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是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把准学科定位方向,牢牢抓住意识形态不动摇。同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建设好与宣传好并举,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是讲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抓住社会热点事件契机,回应学生热烈关切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发展。同时,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八个统一”,增强我校思政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真正达到“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 五是搭建课程思政桥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迈向新阶段。马院与其他二级学院共同合作,共同挖掘蕴含在专业背后的思政资源,积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同时,马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突出。通过与当地中小学搭建资源平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活动,以期实现不同学段融通、循序渐进育人的良好效果。 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立足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内涵式发展推动新时代马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盖晓芳)
发布时间:2022-04-20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