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的魏晨明教授成功入选。 魏晨明,教授,现任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同行评议专家、全国教育大会“山东宣讲团”成员,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专家,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支持专业———小学教育负责人,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教学名师,潍坊市教育系统“立德树人”优秀教师。他从教32年来致力于教师教育的改革推新,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其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深受学生喜欢。爱上就是一辈子三四十年前,人们并不是那么热衷教育行业,况且当时的魏晨明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并没把教师看做自己的理想职业。起初,他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更多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甚至在就业过后也几次考虑过要不要转行,但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这个改变他看法的契机,正是他在昌潍师专附属中学任职班主任时出现的。 昌潍师专是潍坊学院的前身之一,那时候昌潍师专还有个附属中学。魏晨明老师在学校教务处工作6年后,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附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他又主动请缨,兼任了初一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一门思想政治课程。学校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刚接班时,整个班里级部前10名的同学寥寥无几。魏晨明老师没有气馁,他把学到的教育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中考时,情况已经大有改观。从考不上高中,到考上高中,可以说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因此改变了。“不光是一个孩子,可能一个家庭,他们子女的命运都会因此改变。”魏晨明突然意识到了教师职业的意义所在,从此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而这一爱不要紧,魏晨明这个名字一辈子都和“老师”这个词分不开了。 教育学家顾泠沅曾经说过:“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魏晨明亦是如此,直到现在,他还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备课。为了改变同学们“任你东西南北风,我独自空山中”的上课到人不到神的状态,魏晨明在自己的课上加入了很多“包袱”,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由于每节课都有150人左右,没法做到“因材施教”,也无法关注到每位同学的成长,魏晨明觉得有些遗憾。2014年至今,他共讲授理论课程5门,同时还积极参加课程设计、微格训练、毕业论文与设计等集中进行的实践环节,年平均教学工作量499学时,大大超出学校年平均教学工作量280学时要求,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价当中,他总能得到“优秀”。儿子成长的过程,让他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2003年开始,魏晨明带领潍坊学院“家庭教育研究”团队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家庭教育学》,宣传和普及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优生、优育知识,听课人数到5760人次。“这堂选修课的作业很有意思,是给父母写一封信,并且需要家长的回信。”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的丁梦琪同学说。课上,学生撰写家书《给父母的一封信》近6千封,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但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对父母的理解也更多了。 通过《名师成长研究》选修课,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宋树峰同学成了魏老师的“忘年交”。“魏老师的课很有趣,听课的人非常多。有一次上课正好遇上迎新晚会,只有我们几个学生,但魏老师还是认真地讲完了整堂课。”宋树峰回忆说,“魏老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只要教室里还剩下一个学生,我也会讲下去。’”了解到宋同学是师范生后,魏晨明不光跟他热情探讨教学问题,还把自己的著作《名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赠予他,希望能对他的教师职业生涯有所帮助。“我会努力成为像魏老师一样的老师的。”宋同学坚定说。像晨光温暖学生春日的清晨,一缕缕晨光陪伴魏晨明开启忙碌的一天。晨光最好,温暖且给人以希望。人如其名,魏晨明正是一位如晨光般温暖的人,他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照明了一颗又一颗迷茫的心灵。 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渐渐难以自拔,学业也荒废了,甚至一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魏晨明老师听说后,立即找到这位同学,语重心长地和他长谈。魏老师明白他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理解和疏导,于是,魏晨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对生命、责任、未来的看法,并帮助他规划接下来的方向。经过他的耐心疏导,这位同学重新燃起了希望。在毕业典礼上,这位同学紧紧握着他的手,多次欲言又止,泪水夺眶而出,最终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魏晨明用真心换真心,为无数学生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夏晓军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在她3岁时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撒手人寰,她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2月的风肆虐得很,但那时的夏晓军同学依然穿着那件单薄的褪色上衣。魏晨明发现后,想都没想就把妻子刚刚买来的新棉衣送给了他。窗外凛冽的寒风依然肆无忌惮地吹着,但魏晨明却仿佛感受不到寒冷,因为只要学生不受冻,他心里就暖和。这么多年过去了,谈起夏晓军同学伸出被冻得发红的双手颤抖着接过棉衣的那个瞬间,魏晨明的脸上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心疼。 从1989年至今,魏晨明已经从教32载了。回首32年,其中滋味颇多,但魏老师直言自己一直有一件憾事。 事情发生在魏晨明刚到中学工作不久,他的班上有一个特别顽固的学生。那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可是心思不学习上,上课总捣乱。不服家长的管教,魏老师的屡次好言相劝,耐心疏导也都没起作用。看着油盐不进,一点都不把自己的未来当回事儿的孩子,魏晨明一时气不打一处来,踢了他一脚。“脚踢出去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真的,太后悔了!”至今回想起来,魏晨明还是非常遗憾和自责,“不管怎么说,都不应该体罚孩子啊。”魏晨明学教育学出身,一直以来都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怕这一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可逆的消极影响。魏晨明马上召开了班会,在班会上非常诚恳地向那位同学道歉,并走到那位同学的课桌旁向他深深鞠了两躬。当他鞠完第二个躬时,教室内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也许正是这一脚和两个躬的作用,那位同学并没有像家长所担心的那样走上歪路,孩子的父母都非常感谢他。尽管如此,这一脚成了魏晨明心中的心事。 我校的李建礼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魏晨明:“晨明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心血宛如缕缕晨曦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体验到了人生进步的快乐。”他见过凌晨三点的景色凌晨三点,整座城市都静了下来。魏晨明房间内静悄悄的,键盘的敲击声显得特别清脆,大半夜翻身下床伏案写作对他来说是常事。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新思路,就算是半夜里他也要起床把它们记录下来,妻子都说他像“走火入魔”了似的。“教育科研是个冷板凳,只有抓住灵感出现的瞬间,才能把这个板凳坐住了。”魏晨明如是说。 虽然他的每堂课上都能满满当当地坐上一百六七十学生,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希望通过写作的方式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以此来启迪更多有志于成为人民教师的青年。 魏晨明深知做学问不是靠空想,要做好就必须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学老师,对教育的探索是本职工作,对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值得我去学习一辈子”。在魏晨明看来“研究”的英语单词“research”,足以阐释实践探索对于做教育研究的意义,“search”是寻找,“re”是不停地找,只有不停地探索,才能在研究到教育的规律。为此,他可是下了不少苦功夫。白天要上课,要做好学院内的管理工作,下班后还要仔细研读教材打磨好教案,写作就只能安排在深夜了。他埋头于图书馆中爬梳剔抉,顾不上看月色美不美;夜深饥饿了,就啃方便面充饥。橘色的灯光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夜,他常见凌晨三点的世界,却始终没顾得上看看外边的景色。年迈体弱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不影响儿子工作,毅然回到了乡下老家…… 但凡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忘我地耕耘、穿凿。如此,再干涸的地方也能凿出深井来。《大众日报》文体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逄春阶先生被他的精神所打动:“晨明兄失志名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探索,他在进行‘深井式’掘进,而不像一些浮躁学者的‘浅坑式’研究,耐得住寂寞,在教育研究园地里埋头耕耘,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须臾不离。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2014年以来,魏晨明出版了《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当代社区教育管理新视野》等教材和著作1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CPCI-SSH检索论文2篇;主持省级课题4项,其中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动机需求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实验研究》1项(2015-2018)、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项(2016-2018),省社科普及、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目各1项;获奖4项,山东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普及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黎明时分,“晨”光蓄力,皎皎月“明”,他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风景。32年如一日的教学探索,32年的播撒晨光,32年亲育桃李,魏晨明如清风明月一般,默默滋润着学生的成长。(编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06在不久前结束的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中,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的王成端教授成功入选。 正所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作为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三级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负责人 (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首批“潍院学者”特聘教授,王成端老师全心全意扑在教学工作中,把参与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看成自己最幸福的事。他凭借自己对专业的精通、工作的执着和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品格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真正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好师长。学生记者 任伟 张锦涛深耕不辍 为师之道“选择并走上高校教师这条路,完全是因为一个机缘。”王成端老师如是说。在高中时期,马上要参加高考的王成端面临着对未来的迷惑和迷茫,报考哪个大学,以后选择什么工作,这些问题让他不知所措。此时,数学老师的建议让王成端有了奋斗的方向。 “你要没有心仪的学校的话,老师推荐你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成端的数学老师说,“听说哈工大这个学校相当不错,它的计算机专业也十分有前景。”在上世纪80年代,生在临朐的王成端哪里知道计算机是什么,只把它当作是与算数有关的计算器。最终王成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在那个计算机在中国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入学后的王成端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从那时起,他便决心将这条路走到底,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潍坊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育工作。 “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我不是师范出身,并没有讲课经验。”对此,王成端便向老教师请教,和一同回潍坊教学的新教师们互相旁听课程,相互指出不足。王成端发现老教师讲课过于依赖课本,于是他一改当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空闲时间走入学生群体中,和他们分享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他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只有走进学生团体,了解他们的所想,才能带领他们更好的进步。 在长年累月的摸爬滚打中,王成端的教学技术愈发精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讲课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总是深入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状态,让同学们能够明确专业的课程体系、所学课程的重要程度,以及社会急需的人才需求状况。“在讲到中央处理器(CPU)的部分时,王院长就会提到当今中国芯片,只要有发展进步,他都会提及。”2017级计科的范明迁同学评价说。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现任山东尚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文学,在返校给学生做专业认识的讲座中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恩师王成端的悉心教导分不开。王成端老师为其正确了解专业技术和学习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因为高中数学老师的建议,王成端自大学毕业后,深耕教学一线32年,从懵懂的少年蜕变为经验丰富的山东省教学名师。 记者了解到,王成端一直潜心研究新兴的专业知识,坚持承担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达200余人,指导硕士5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等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5项,多次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立德树人 为人师表古人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王成端深知,作为一名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立德树人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王成端如是说。他认为,师德的基本体现应在于教学质量的严谨上。他在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用亲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互动教学的方法,享受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去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学生眼里的王老师也是学识渊博、和善可亲的。 “老师应该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王成端总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对刚入学的学生,王成端总是第一个站上讲台,与大家一起分享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从自身经历讲起,让他们尽快明确大学目标和努力方向。他还邀请华为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开学第一课上向新生们介绍专业的技术应用。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他更是坚定地走到学生身边,帮助考研的同学选择考研方向,帮助就业的同学明确就业目标。他组织以学院内博士老师为主的考研帮扶团队,帮助大三需要考研的学生进行择校和复习,对过考研复试线的大四学生,进行复试环节的培训,对需要调剂的同学,则尽心帮助他们进行调剂志愿的选择。每到考研成绩公布的时期,王成端身边便围绕着不少前来咨询的考研学生,此时,他总能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判断力,帮助学生们分析各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具体指导学生的面试技巧,很多学生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成功被录取。 王成端一直认为,计算机专业的技术更新特别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不容易,为了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师的责任就显得特别重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王成端每年都会选择多名教师进行外出学习。近日,计算机工程学院便组织了11名老教师进行Python语言学习培训。“计算机专业的飞速发展,使得课本的知识相对落后。”他认为,最前沿的应用型技术在企业,每年,王成端都会邀请知名IT企业就新兴信息技术来给学生们做宣讲。就在本学期,华为公司将受邀来给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全面宣讲,这不仅一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还让大家对新技术赋能自我能力提升充满了期待。 面对日益兴起的大数据时代,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系都设立了大数据专业。而我校虽然未申报大数据专业,但是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大数据技术方向,开设了大数据的系列课程,有着许多大数据研究方向的教师和一个大数据实验室。“在今后,大数据时代必定会是主流,现在开设这些课程,能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王成端说。 在王成端看来,重师德,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也唯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紧跟计算机专业的更新换代步伐,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研相济 助人成才“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王成端看来,高校真正的教学阵地不只是三尺讲台,还需要可以锤炼学生品格的各种创新教学手段和实训平台。 近些年来,王成端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工程学院的院长,王成端不光关注自己学生的发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贯彻落实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计算机工程学院近年来,先后建设了7121和7122两个占地面积均超过一百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研相济,勇攀科学高峰。”是这位长者时常挂在嘴边的叮咛。在王成端的带领下,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创新和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当清晨的一缕晨光洒进机房内时,天边还泛着鱼肚白时,机房里就已经坐了不少早起学习的同学。挂念同学们的王成端老师就经常早来一会儿,利用这段上班前的时间到机房里转几圈,查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悉心解疑答惑,“有时候学生们不是没疑惑,是不好意思问,所以我就多看看,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能帮助他们一点儿算一点儿。” 王成端不仅十分关注同学们在校内的成长,也十分注重他们毕业离校后的发展。他发现,企业特别青睐实操、创新能力强的同学。这样的同学不仅好就业,毕业后的薪资和晋升也比较乐观。于是,王成端极力倡导加强校企合作育人,通过校企共建等方式,以“学分置换”为途径,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拓展到企业当中去,在优化学生修取学分途径的同时,在实训当中增强认知增长才干。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专业的韩家琪同学说:“实训让我对一些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切实增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王成端的带领下,“科研的核心是育人”在计算机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 除实训外,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进校宣讲,博士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前沿赛事等多种方式育人。学院内形成了人人讲科创,人人搞科创的良好态势。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ASC超算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赛事当中的潍院声音也越来越强。 王成端打心眼里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番话。国家“缺芯少魂”的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加上对 “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他本人也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的研究工作,希望在带动学院科研创新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国家的科技进步增添自己的力量。近年来,他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科研课题2项;通过省市级鉴定成果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首位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王成端主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创办学术沙龙,打造学术团队等形式,带领专业教师提高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能力;带领团队成员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完成横向课题30余项,获科研开发经费5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怀揣一颗红心,扎根育才一线,为学生创造成长沃土,育得遍地桃李香。面对这些夸誉,王成端淡淡一笑,摆摆手,又回到他所牵挂的学生当中去了。(编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06近日,团省委、省学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通报表扬了一批“青春贡献奖”,我校八名学生榜上有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高校大学生主动响应各级党、团组织倡议和号召,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他们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为山东省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赵振凯,美术学院2018级环境设计2班学生、“七色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今年2月9日他主动申请到山西省运城市与临汾市边界做防疫服务工作。赵振凯和他的父亲在执勤点轮流值守,为严防输入性疫情,认真测量来往人员体温,每天工作八小时,无论风雨,做好对车辆、人员的登记工作。此外他和他的家人还积极向防控检测点捐赠鸡蛋、饮用水、食品等物资1万余元。他用默默无闻的付出诠释责任和担当,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 王文倩,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疫情防控期间,她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公众平台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累计发稿百余次。同时她积极报名成为昌乐营丘镇的一名大学生防疫志愿者。在复学即将到来期间,她通过录制主题微团课,引导同学们在校园里做到诚信抗疫。 王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7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疫情初期,她主动申请参加社区志愿抗疫工作,与社区人员和特警一同,认真坚守社区卡口岗位,为来往车辆人员扫码登记,并守护返乡留学生确保其安全度过隔离期;同时,王兰用自己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学金为抗击疫情累计捐款800元;为坚守岗位的抗疫工作者送爱心暖贴和烤红薯等。 宋博文,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9级2班团支书。他主动参加家乡社区防疫工作,与社区人员一起,在社区出入口为出入人员测量体温、登记消毒。城市乡镇解封后,他帮助泰安北方封头有限公司进行工作场所消毒,同时他还报名成为了一名森林防火志愿者,在五一期间参加家乡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创城”志愿者的宋文博还参加了山口镇“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行动,清理小广告、整治市容环境,履行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义务,展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风采。 韩子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8级旅游管理(本科)1班班长。防疫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两个社区的防疫工作,积极参与劝导外来人员居家隔离,对社区出入人员和车辆进行测量体温、登记等工作当中,协助发放疫情防控指南,制定社区抗“疫”值班表格……陈一迪,教师教育学院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E公益志愿服务队成员。疫情之初,她加入学校成立的疫情疏导工作室,作为心理支持志愿服务团队一员,通过心理热线、线上宣传等方式,引导民众积极应对疫情;制作疫期密集人员分布图;参与制作抗疫漫画等系列推文;协助社区居委会人员参与社区防控工作,走访慰问社区居民;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开展线上支教,引导社区学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张继轩,音乐学院2018级舞蹈表演的学生。疫情期间,张继轩申请加入了临朐县东城街道袁家庄子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队;他走进老龙湾风景区、凤凰谷森林公园,拍摄舞蹈视频《杨花落尽子规啼》《布谷鸟》《桃夭》,宣传家乡;他还参加了“临朐县文化馆志愿服务队”走进乡村旅游点活动,帮助挖掘村内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美丽景色,编排、录制了舞蹈视频《亚丽古娜》,促进琴口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常永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疫情期间,她报名参加了所在家乡沟北村的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她帮助村干部们整理健康调查表等电子材料;她帮村民联系购买蔬菜,将所需生活物品送到年龄大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
发布时间:2020-09-18万发明与回迁户详细交流万发明,2016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艺术主持专业毕业生。2016年7月,万发明通过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成为邹城市张庄镇张庄村选调大学生村官;2018年7月,连续2年考核获得优秀等次,正式录用为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019年9月,根据邹城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部署,担任邹城市张庄镇东马连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与村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现在,他不仅让大学生村官的形象深入民心,更是让村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发挥到实处,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本报记者 王云服务村庄守一线 今年春节过后,有一天晚上,村里张大娘到村委办公室找到万发明,急匆匆地说:“万书记,现在这个疫情我们也没办法出村,这个月我家老头药快没了,你能帮忙到咱市里人民医院取药吗?”万发明所在的这个东马村距离城里来回要60公里的路程。他了解到张大娘的老伴患有慢性炎症,每月必须按时吃药等现实情况后,他安慰张大娘:“张大娘您放心,一会我给领导汇报一下,明早我就进城,帮大爷把药取出来。”第二天,万发明去市人民医院把药取回来了,张大娘激动地对他说:“要是俺儿在家就好了,孩子你也好好注意身体,大冷天的,别冻坏了身子。” 万发明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疫情防控期间,他更加注重加强对村里老年人关心关爱,针对孤寡老人,他主动为家中没有测温设备的老年人送去玻璃体温计,他坚持每天和村干部到家中给他们量体温,询问他们是否存在生活困难,并帮助解决。元宵节期间,他组织在家青年党员代表和“小青马”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白面煎饼和新鲜蔬菜,给老人送去节日祝福和“爱的礼物”。老人们也都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留他们在家吃饭。“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真正懂得了,只要我们真情融入了、倾心付出了,把心交给群众,才是真正的真情为民。”万发明说。 摸底排查、巡逻喊话、值班站岗、消毒消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与村里的党员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全力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万书记,你们就像家里贴的门神,有你们在,就一定能把病毒挡在门外,我们在家就能安心啊。”村民这样对他说。 “作为一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同样也是张庄镇党员干部中的一份子,是张庄镇2216名党员队伍中微不足道的点滴缩影。”万发明说,“一份紧急通知、一个短暂电话,大家全都放弃了春节假期,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家,在父母爱人孩子的依依牵挂中,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工作岗位。当我们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个人的命运就已经和党的命运紧密相连,身上肩负着的,不仅是光荣,更是使命。”关注留守儿童助其快乐成长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万发明,大学毕业后满怀憧憬地到张庄村时,才发现原来农村生活并不是他想象得那样美好。为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他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农村这个大家庭中,先当村民再当村官。 2017年1月,万发明来到张庄村半年后,他利用家乡的老少爷们春节回家的有利时机,制作村官“便民服务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需求,对困难群众和低保户进行了全方位摸排走访。他时刻把自己当作张庄村的一分子,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之余,协助村委会计一起进行了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的收缴、登记、核对、录入、上报等阶段工作。 在与村民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多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们由年长的爷爷奶奶照顾,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放学后无人辅导学习,课余活动相对匮乏。万发明针对张庄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他积极与镇中心小学对接,开设了“小明村官课堂”,引导孩子学习诵读《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经典著作。期间,他得知有3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学校离家相距有6里地,每天中午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在镇上吃饭。万发明在张庄镇党委政府及镇中心小学的帮助下,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对3名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工作。暑假期间,带他们去省级美丽乡村上磨石村、辛寺村参加儿童公益实践活动,力促3名小朋友心灵上得到关爱与呵护,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万发明还积极对接邹城市社会爱心人士力量,邀请了邹城市公益联盟———人和义工团,开展“爱如阳光 情暖乡间”暑期公益志愿活动,一对一指导帮助孩子画画、写字等教学课程,给孩子们传播先进知识,助力孩子们快乐成长。他先后为村里的孩子开展系列募集活动,累计募集图书40本、相册12本,水彩笔、水枪、毛绒玩具等110余件,切实让孩子们感受到幸福的温度。竭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2019年9月,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万发明担任邹城市张庄镇东马连沟村实职村党支部书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正是有大学生村官经历的他告诉自己,要跳出东马看东马,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发展布局,必须把群众利益时刻摆在工作第一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此,万发明到村任职后,坚持从自身严格做起,重点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抓起,把“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工作生活全过程,组织党员干部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同时万发明通过走访入户、座谈交流、请教领导等多种方式,通过各方渠道,利用1个月的时间,对全村人口进行了全面摸排,对于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方式有效对接,详细了解家庭人员具体情况,并手绘制作东马连沟村“民情地图”,分别用红色☆、蓝色○、蓝色△,标注出13名党员户、2名低保户、2名五保户等具体信息,建立健全了115户家庭档案电子信息库。 针对村民反应的突出问题,他和村“两委”商议,并召开党员代表会议,选取村民反映最突出、历史遗留最严重的痛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针对村民反映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他积极对上争取,历经2个多月的前期筹备勘测,近40个小时紧张有序施工作业,东马连沟村自来水工程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启用;针对村庄路灯时亮时不亮的问题,他对村内路灯进行全面摸排,与镇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很快得以解决。不仅如此万发明创新开展了“户户各扫门前雪”大扫除活动,通过发挥党员干部、无职党员、志愿者等三类人群的带动作用,村级组建完善了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三位一体”考核评分小组,年底按照实际考核排名,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项奖励,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截止到2020年7月份,他还成功争取到90余万元的“环境卫生后进村整治、户户通、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大工程,重点对村庄绿化亮化、坑塘治理、组织场所等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全力全速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万发明说:“幸福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够实现的,必须是靠我们坚实双手奋斗创造出来的。我们东马村底子薄、基础差,在张庄镇近3年的村级考核评比中始终位于‘末尾’。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逆势上扬、绝地反击的逆袭机会。”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他们在今年年初,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一致讨论研究,将2020年确定为东马村“夯实基础年”,规划明晰“夯基础、晋位次,打头阵、争上游”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确保上级党委安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现在,村民眼中的那个“斯文小生”俨然已经成为了村子里的“智多星”,村民们家里有点什么需要帮忙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的万书记。他以实际行动树立形象、当好表率,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赢得广大村民朋友们的良好口碑。
发布时间:2020-09-18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展现我校教师立德树人、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经学院提名、社会评议、专家推荐、学校研究,确定6名教师为2020年度潍坊学院教书育人标兵,同时有10名教师被确定为2019年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标兵 本硕博均就读于山东大学的王文成,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潍坊市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职以来他先后讲授了不同的13门专业课程。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他都会把联系电话和邮箱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和烦心事时,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与他沟通,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老师中的一员,没有轰轰烈烈的突出成绩、没有曲折动人的感人故事,只是在自己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平凡见证了一个普通青年教师的成长,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诠释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爱岗和敬业的意义。 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十届潍坊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车海涛,从教15年来,他时刻要求自己做到牢固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现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这样评价他:“车老师上课幽默可亲,论文指导严谨,车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他说,他愿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春;愿将心血化为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愿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潍坊市工业技术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市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专家委员会委员刘云,26年扎根讲台,坚守课堂,先后讲授15门机电类、汽车类专业课程;担任专业教研室主任14年悉心培养专业技能过硬、适应岗位的创新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教育之歌。学生眼中的刘老师永远是自信、专业,充满热情的一位知识传授引路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年教师节都是刘老师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发送的短信祝福。2015届车辆毕业生、东南大学博士二年级研究生董昊轩今年的短信是:“尊敬的刘老师,感谢您在人生旅程上为点燃希望的光芒,感谢您增添我的智慧,丰富我的心灵,教师节快乐!” 潍坊市中青年社科学研究十佳拔尖人才”“潍坊市百名理论人才”李红梅,执教二十余载,她以爱引路、以勤立身,倾情教育、执着探索。作为一个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国运转机,科学技术带来国力腾飞,并靠读书求知改变了命运的70年代人,李红梅对师者之路充满了敬畏之情,她说,“教师就像是摆渡人,在从此岸到彼岸的旅程中,教师的划桨破浪承载的是学生灵魂与知识的双重提升。我自己是这种教育摆渡的受益者,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摆渡人,用自己的坚守和传承,帮助学生自由地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并助力祖国的发展与繁荣。”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山东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获省教育厅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子林,一直奋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他认为,思政课从不仅仅是一门课,它关系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好书,更要做人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新人。张子林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一员,他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30 年来他真正的拼尽了全力,跟千千万万个教师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山东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唐魁(同时被评为2019年师德标兵),建工学院城乡建设研究培育学科带头人。入职九年来,共承担了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于讲授的每一门课程,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到教学组织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采用新案例、新规范不断充实课程,使其始终与学科前沿进行链接。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通过设置课程任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表达、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她不断探索老师应当如何从一名讲授者转变为一名“好策划、好导演、好教练”,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需求和专业发展。师德标兵 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刘莉,2017年,参加第四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她关爱每一个学生,她一直觉得要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为此,她多方联系企业,设立奖学金,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困难的学生。从教13年,她知道,职业生涯还很长,她希望自己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手里有戒尺,带着“不忘从教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的初衷,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李峻峰,连续15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工业设计专业是潍坊学院于2001年设置的,李峻峰是这个专业第一个专业老师,从来到这个岗位就参与了工业设计专业的筹建工作。为了尽快完成专业的基本建设,他利用业余时间在5年内走遍了全国主要的和代表性的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按照建设规划,该专业先后建成了3D打印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一批在省内外专业领先的,既符合教学和科研需求又与专业发展前沿相吻合的实验室,并依托该条件提出建设潍坊学院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议,专业建设实现质的提升。作为一位教师,李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 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刘瑜,她认真负责,担任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学生作业量大,在教学的空闲时间内醉心科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和钻研教学方面知识,不怕吃苦,无畏艰辛,认真科研,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由于她的勤奋和钻研,她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且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资助。 教师教育学院的张玉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了20多年,讲授10门课程。2011年和2018年,他先后两次到教育局和中小学挂职,多次参于了我校教师教育的校地合作工作,为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付诸了实践。他说,既然选择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无关于名利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经济管理学院的黄雷,2019年5月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近年来,黄雷承担了财务决策大赛、财会职业能力大赛、山东省科技节等多项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利用周末、晚上等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带领学生赴外地参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获得省级赛事三等奖一次,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自我、检验所学的良好平台,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与学校、学生共同谋进步、谋发展,成为学生优秀而贴心的引路人。 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省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团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高海杰,年均教学工作量超700学时,教学效果均为“优秀”,学生评价“高老师把本以为是枯燥乏味甚至有点排斥的课讲得活色生香”。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成绩优异,曾获“潍坊学院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第二届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高海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参与潍坊学院第一批在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承担部分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学生评价,“高老师训练起学生来很严格,帮助起学生来又像妈妈”。 美术学院辅导员的张芳芳,深知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她把抓好学生党支部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党建质量、打造党建品牌,努力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作风。她努力上好每一堂党课,生动讲述党的故事,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她在学生宿舍中设立楼宇党支部、党员示范岗,拓展党建工作新阵地。她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理想信念,唱响时代强音,让青春之旅不迷航。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韩继磊,努力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注重创新。她所授《西方文论》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一)在线课程于2018年评为山东省高校省级在线课程。作为一名老教师、教研室主任,她注重自身修养,重视团队合作,集体智慧,注重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影响、带动着周围年轻的教师,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具有较高的群众威信。作为潍坊学院民进副主委,关注并积极参与有关学校事业发展的工作。 潍坊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曹连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方向带头人,潍坊学院“量子信息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多次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潍坊市自然科学成果奖。作为一名专任教师,曹连振结合专业课程讲大国重器,围绕量子卫星讲科技成就,结合科技报国讲理想信念,“课程思政”深入浅出,润物无声。自工作以来,曹连振一直积极指导、帮助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考研,包括课程辅导、论文指导、院校选择、政策解读、复试指导,学生获益颇多,曹连振亲自指导的学生中考上北大、清华、山大、吉大、海大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60余名。
发布时间:2020-09-18车海涛老师课间给学生解惑答疑 车海涛是潍坊学院“自产自销”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前,他怀揣着美好的大学梦想,来到潍坊学院求学。2005年携着从本、硕课堂里汲取的营养再次回到母校工作时,他说感觉和读本科时不一样,满眼都是新鲜。 2010年,车海涛在学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到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毕业,他选择回归母校工作。80后的车老师现在荣誉等身: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十届潍坊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潍坊学院杰出青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学者。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潍坊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潍坊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9年他主持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引育计划。 车海涛说:“与潍院相处的十余载里,自己早已经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自己所能为家里添砖加瓦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本报记者 王 云做教书育人的践行者车海涛常常把自己求学期间的感悟分享给他现在的学生。他经常告诫学生,学生期间要多阅读经典文献,多与人交流,因为这对于做科学研究,寻找创新点以及发表文章都有很大的帮助。“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与人多交流总会比自己闷头干要得到更多。”他的学生对于车老师读博期间,能精读300余篇文献,泛读1000篇文献的劲头佩服得五体投地。 车海涛常说,他的青春在课堂,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作为一名教师,坚守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丰富专业知识,牢记育人使命,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教育这条点亮他人希望与智慧之灯的光明坦途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是他的座右铭。 他承担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课程和公共数学的教学任务,讲授《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方法》《经济数学》和《数学模型》等课程,每年完成700多个工作量。他的同事和领导这样评价他:从教15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时刻要求自己做到牢固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精心施教,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学规律,经常与老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一位现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回忆说:“车老师幽默可亲,论文指导严谨,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车海涛,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教学上,一丝不苟,认真地对待安排给他的每次教学任务,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坚决做到不迟到缺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他对自己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并经常把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对讲授的每一门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还要通过课堂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工作十几年间,车海涛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堂上,他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教学效果优秀,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多次荣获潍坊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此外,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创新。他主持了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一项,参与省校教研项目多项,发表教学论文4篇。做科学研究的创新者车海涛始终认为,团队的魅力就在于一群人一起做事的快乐,那种伙伴之间精诚互助、共克难关、共享成功的积极体验,是最大的内在动力。 车海涛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负责人,克服了种种困难,2019年组织申报了潍坊学院第一个教育部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第二级)并顺利通过专家进校考查并取得优异成绩。他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和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目前是山东省精品课程———《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讲教师,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数学”的学科组成员,是潍坊学院“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作为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他注重自身修养,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教研室的各项工作机制,努力调动教研室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他要求大家互相监督,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他注重集体智慧,注重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影响、带动着周围年轻的教师。 车海涛负责的教研室的年轻教师谭静静,在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谭静静对整个团队的付出充满感激。她说,虽然一等奖的证书是自己的名字,但是背后是团队的集体智慧,没有强大的团队力量,也不会有令人羡慕的成果。 车海涛历来重视学术团队合作。他依托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吸收运筹学、图像处理、控制论、系统工程、数理统计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加入团队中来。他的团队经常进行科研交流,定期做前沿论文讨论交流,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近年来,车海涛团队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争取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40余篇。2019年车海涛老师成功申报了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以此为契机,他们力争打造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创新团队,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潍坊以及山东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成果支撑。 工作中,车海涛注重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同时又紧密结合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需求,强调学科交叉与创新,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医学图像处理和微分方程数值解等前沿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他用数学优化方法处理医学CT图像重建问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与应用结果,为医学CT图像重建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解决办法和技术思路,也为医学CT图像重建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理论基础。该成果可有效提高医学图像的清晰度和改善医学图像的质量。以污染物在地下水、河流中的扩散输移为研究背景,对水体污染的偏微分方程进行数学建模,分别应用守恒的广义差分法、扩展的H1-Galerkin混合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环境规划、污染控制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持手段。近几年,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30余篇,其中SCI一区文章2篇,SCI二区文章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潍坊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潍坊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现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车海涛始终牢记这句话,青年博士要不负重托、勇担重任,紧紧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关键,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自我发展与提升,勇当科学研究的创新者。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车海涛来到母校潍坊学院工作时,他从辅导员做起。当时一位学生家庭贫寒面临辍学,车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主动借钱给他缴纳学费,最后该学生顺利毕业,现为某产品大区域经理。谈及这名学生,车海涛说:“作为辅导员,一定要重视全方位关心学生,在学生的成长中既做良师,也是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扮演起‘领航员’的角色。在与学生交流中,要关注学生们的需求,并通过扎实工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周到、科学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车海涛认为,做教师十多年了,每年教师节总会收到很多学生祝福信息,这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在信息的一来一往中他也了解到很多学生的现状,对学生们的成就感到高兴,面对学生在工作中的不如意他仍会帮其分解排忧。 谈起当前的工作,车海涛对于面临考研和工作的学生会加倍关心和鼓励,耐心答疑,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学校、研究生导师以及推荐工作单位。有一名学生毕业几年后,跟他说:“您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学习以及做人的道理。”在担任辅导员时,他所带的69名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有18名,其中毕业生李纪友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山东省十大齐鲁最美警察”等称号。 现在,车海涛每年都会在暑假期间,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训,指导数学建模实训300余人次 ,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曾荣获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多项。他的学生在谈起车老师时说,车老师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耐心倾听学生困惑,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积极给学生创造展示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车海涛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提升业务的重点。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车海涛说,他愿意努力去做那枝繁叶茂的树,灵动自如的云,纯洁高尚的灵魂。愿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春;愿将心血化为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愿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0-09-18学生记者 王婧 郑相植 靳好王绍畅,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6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第十八届学生会副主席,入党积极分子。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华清远见奖学金等。获奖——淡定从容,做自己科创实验室里,黑板上列着各种比赛的组织负责人名单,而王绍畅三个字十分显眼的排在中间位置。在与王绍畅的相处过程中,谦和的态度、自然的谈吐,无不展示着一位省奖获得者的亲切、友好。 当记者问到王绍畅对省奖获得的想法时,“平淡”“从容”是王绍畅提到的最多的词。在省奖的光环之外,他只是一个踏实学习的普通潍院学子。他说,“学习没有什么捷径,用心学习,一定要坚持。”并且和记者分享了一下他自己的学习心得,“上课最好要记一些重点的笔记,也可以拷贝好老师的ppt留着课后复习用。遇到不懂的可以多翻一翻资料,向老师请教。尤其在期末备考阶段一定要好好准备。”提及期末,他笑道,“期末考试不难,但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多去图书馆看看书,对照笔记复习。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娱乐上。” “学习与工作其实并不冲突,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就行。”这是王绍畅对于该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工作问题的回答。没错,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来。上天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学霸与普通人并没有差别,成功贵在坚持与努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所谓的“淡定从容”,向来都是努力与坚持后的结果。生活——斗志昂扬,存希望“从反方向思考。”这是记者在王绍畅身上看到的关于寻求灵感的独特之处。 身为科技创新部的部长,王绍畅身上承担着作品的研发与比赛人员安排的重任。而科创更是一个讲究创新的部门。每当没有好的灵感时,王绍畅就会把整个部门的人聚在一起,谈一谈对生活的抱怨。抱怨并不是目的,解决抱怨的问题才是最终目标。“比如椅子太硬了,那我们就想办法将椅子变软,又如手机容量小,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少有却值得称赞与学习的。“虽然辛苦,但心满意足。”这是王绍畅对于创新最真切的感受。 记者了解到,王绍畅从小便喜欢自己动手研究身边的事物,小到玩具,大到日常电器。到了大学,在有更多资源的情况下,王绍畅更是专心致志的投入到电子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当中。在交谈的过程中,王绍畅拿出了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参加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机器人。机器人不大,表面多呈黑色,但是就是这样的小机器人,凝聚了王绍畅不少的心血。“当时也很抓狂,烧了好几个电路板,好几次想放弃这个作品。”提及创造过程时,王绍畅眼中还有着对当时场景的无奈。“但是我想要完成好它,即使它很难。”这也是作品成功后王绍畅对它格外珍视的原因。 而良师益友更是这条创新路上额外的宝藏。“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当忙碌时,一通电话后总有人自愿来帮忙。你负责研发,我负责其余工作,这样即使在忙的时刻也显得有条不紊。更有刘进忠、戴长志等科技创新指导老师不求回报的帮助了我们很多。”提及师友,王绍畅流露出真挚的谢意。 热爱我们所爱,坚持我们所想,青春之路总有人与你相伴,前进之路总有希望。目标——志存高远,在路上“未来,我希望它是富有挑战性的。”提到未来时,王绍畅如是说。他没有像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那样对未来充满迷茫与焦躁,王绍畅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他想要考研,希望能继续学习本专业,渴望每天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想要多接触与热爱这个世界。 正是这样,王绍畅除了在课余时间忙碌科技创新之外,还在不同领域发展、丰富自己。书法、绘画、篆刻都是他的小爱好。他手机里保存了他很多闲暇时刻创作的小作品,有毛笔勾勒的生肖、钢笔绘成的立体建筑,橡皮雕刻的印章等等。热爱世界,更是在懂得世界艰辛之后对已拥有的珍惜。王绍畅提到自己大一兼职时在酒店做服务员的日子:“没有别的,就是端盘子,三层楼来回跑,工资不高,一天下来托盘子的手腕满是酸痛。当然,也有被训斥的时候。”但这样的体验对他来说还是珍贵的,他知道了服务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也更懂得了尊重他人。 在采访的后期,王绍畅给了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首先要好好学习,尤其是英语。大学的资源非常丰富,而大学生活更是十分具有可塑性的一段时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再就是有空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旅旅游,看看身边不同的风景,这样大学四年后也对潍坊有着别样的回忆。” 这样的王绍畅,身上不仅有获得省政府奖学金的荣誉,更有属于青春少年的热血。前路有光,需要我们收拾行囊去一步步探访,而青春之路正要我们不骄不躁徐徐前进,体会那别有的荣光。
发布时间:2019-09-23史春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大学生原创诗歌大赛二等奖、外研社英语技能大赛山东省赛区三等奖。淡泊荣誉 宁静致远当被问及获得国奖的感受时,史春磊笑着说:“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代表着一种荣誉,更是对我所有的努力的一种认可。”但是胜者不骄,史春磊认为这只是她学习生活中的一点小成就,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书要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史春磊能够取得优秀的成就离不开她平日里刻苦学习的积累。面对大学宽松的环境,她丝毫没有松懈,严格要求自己。从大一开始就坚持晨读,热爱钻研。在保证专业课名列前茅的同时,辅修英语,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老师的赞誉。在大三时,她毫不犹豫地加入考研大军,考研期间,宿舍、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她来回匆忙奔波,琅琅书声迎着朝晖灵动跳跃,学习身影衬着夕阳渐渐拉长。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刻苦的钻研,史春磊凭借自己的实力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取了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史春磊表示,当看到成绩时感到很惊讶,这也使她更坚信越努力、越幸运。通往成功的路并不平坦,她的考研路一波三折。“学校的招生简章到了去年九月份才公布要缩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但此时换学校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拼一把。”史春磊面对现状,沉着应对,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 除此之外,史春磊还告诉我们,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本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随着学习得渐渐深入,开始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继续深造。面对问题不慌忙,用点滴积累换来最终成就,史春磊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声的坚韧也有巨大的力量。顽强拼搏 共同进步仅有学习的大学生活是苍白的,史春磊用热爱与智慧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装点得五彩斑斓。紧张的学习之余,史春磊还培养了很多兴趣爱好。喜欢在音乐中找寻内心的纯净;喜欢在奔跑中释放压抑的情绪;喜欢在演讲中表达真挚的情感;喜欢在旅途中感受世间的美好。看似简单的兴趣却在史春磊的大学生活中释放了巨大的力量,因为坚持所爱,她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山东省大学生原创诗歌大赛二等奖、外研社英语技能大赛山东省赛区三等奖、潍坊市风筝知识大赛一等奖皆被她收入囊中。 人们常说优秀的人是孤独的,史春磊却完全不是如此。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群众、乐于助人,受到了同学们的信赖和尊敬。期末考试前夕,为了帮助同学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她主动在班里组织学习小组,帮助同学们复习功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史春磊所在的学习小组没有一人挂科,并且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寝室里,她带头打扫宿舍卫生,呼吁室友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杜绝一切不良作风。所在宿舍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文明宿舍。当被问到这么做的原因时,史春磊笑着说:“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善于思考,认真踏实是她的标签。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体育和文娱活动,在丰富了自身的同时也为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憧憬未来 奋力前行国家奖学金等大大小小的奖项,可以说史春磊将大学演绎成了一部传奇。面对这些荣誉,她却十分低调,她认为她也只不过是尽力做好学生这个角色,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如今即将毕业的史春磊,回顾起过去四年的拼搏,有无限的留恋。她说:“特别怀念在大学中无忧无虑地学习的时光,感谢学校为自己的成长提供的各类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让自己从刚入学的懵懂到现在有这么大的收获。” 对于未来,史春磊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她说将会利用好读研的时间和平台,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研究生期间的外出实习一年,她也非常期待。她还有继续读博深造的目标,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不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 毕业之际,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好好学习,珍惜大学生活,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参加各样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宽自己的视野。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路上的失落与迷茫不会阻挡她前进的步伐。怀揣热情,努力去爱,追梦路上,史春磊正在向着更优秀的自己全力进发! (编辑:新闻中心 文:康璐璐 姚雅洁 陈凯璐)
发布时间:2019-06-06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高萌如大多数人一样,懵懂且迷茫。但他始终秉持着遇见更优秀自己的信念,通过加入学生会、社团,不断地挑战自己。社团联主席、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阳光爱心协会副会长,都是高萌的角色。而在这一个个角色的背后,是一份份的责任。高萌在追梦之路上且行且歌,奋力奔跑,给予了我们青春追梦的榜样力量。平衡生活,扮演好每个角色忙,是高萌的常态。他的舍友都说:“他很忙,有时感觉一连好几天见不到他。”去年年底,社团联承办学生社团风采展暨“校园之星”颁奖典礼。“社团联第一次承办这么大的校级活动,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好”,秉承着把工作办好的初心,表演节目的筛选、物资的筹备等高萌都亲自把关。因此在那段时间里,高萌几乎每天都“长”在了团委办公室。平日里那个不拘小节的大男孩,一点一点地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他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工作安排与策划――剪辑暖场视频、活动人员的分配等等。我们无法想象,在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高萌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在彩排过程中,后台一度混乱,使得颁奖典礼几乎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高萌没有慌乱,一直在后台沉着冷静地指挥着。“主心骨”有条不紊的指挥,为负责各个部分的工作人员打了一剂强心剂,各项环节也步入了正轨。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场晚会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兼顾工作的同时,高萌在学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萌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在学习方面也起到表率作用。“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学习,更何况我是一名学生干部,”高萌说,“平时积累的较少,但肯定会利用一个月时间来复习,整理老师讲的重点,以便应对考试。”这可能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但对于高萌来说,却适合他的实际情况。在他的努力下,高萌获得了校三等奖学金。高萌合理统筹时间,努力平衡好生活,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抓住机遇,路遇点滴成长每个人都有一个由稚嫩变成熟的成长过程,而学生会则是高萌成长的舞台。高萌大三刚刚任院学生会主席后,就承办了一场经验交流活动。但是由于他的疏漏,那场活动没有安排主持人,从来没有过主持经验的高萌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在没有主持稿的情况下,甚至连人都还没认全,高萌几次把人名叫错,造成了几度冷场。面对这种尴尬场面,高萌告诉自己不要慌,但是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控制场面。高萌对此坦然道:“当时刚从部长过渡到主席,自己的应变能力还是比较弱。”从此之后,高萌每次都抓住这样上台的机会,锻炼自己。在刚刚过去的五四表彰大会上,高萌作为学生代表在团旗下演讲,此时的他演讲铿锵有力,丝毫不见一年前的脸红与青涩。正是由于高萌敢于抓住机遇锻炼自己,才有了今天成熟的高萌。 高萌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们的鼓励和扶持。这份五四宣讲的演讲稿并不是高萌一个人的成果,在其中,也包含了老师们的心血。从最简单的修改语病,到理顺思路,控制语气,他们一起字字斟酌,段段修改,最终,才有了终稿的诞生。谈到这里,高萌动情地说:“老师们特耐心,帮我把稿子修改了一遍又一遍。作为理科生,对文字不是很擅长,但通过这次改稿,我在文字技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踏实前行,星光不负追梦人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高萌把这句话当做人生格言,不仅在工作中追求踏实,在学习中更是要脚踏实地。正在备战考研的他,把自己的奋斗阵地从曾经的办公室转移到现在的图书馆,将自己“安”到图书馆。同样是在大三这一年,高萌才开始学着如何刷学生卡进图书馆,如何预约座位等。高萌对此笑着说:“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考研现学的。”这些事情可能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但是在高萌眼里,这就是他考研奋斗之路的开始。只要有了开始,人生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因为最美的梦就在前方。一旦下定了考研的决心,接下来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按部就班。为了不被外界打扰,高萌把手机放在宿舍,只身一人带着学习资料来到图书馆学习。可来到图书馆,未必马上可以投入学习的状态,因此高萌就“强制性”地先让自己浮躁的心平稳下来。抬头看看对面同学正在奋力地学习,再遥想自己充满未知数的未来,这样高萌就更加有了奋斗的动力,背英语单词、刷学习视频、深挖专业知识……一切都好好像渐入佳境。 比起松散的琐碎时间,高萌更喜欢利用集中性的时间来学习,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当没有课的时候,他就会坐在图书馆一角安心地学习,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手中的工作,直到图书馆晚上闭馆才离开。高萌不仅在图书馆呆的时间很长,来图书馆的次数也更多,他为自己追梦路上的改变感到开心:“之前的我大多忙于学生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频繁地来图书馆学习。”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若是真的没有考研成功,我定会再集中利用时间准备考公或者二战,我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路很多,机会也很多。”高萌眼中闪着坚毅的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高萌为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便是他青春最美的印记。怀揣着梦想的高萌,他一定会在青春追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编辑:新闻中心 文:邢方圆 任伟)
发布时间:2019-05-27学生记者:王晓琪 谢净利她是如何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五四表彰中,带领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在全校663个团支部中成功突围,荣获“十佳团支部”的称号?又是如何在入校两年的时间内带领团支部成员多次获得“一等奖”“优秀组织奖”等多项个人、集体荣誉?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团支书尹一宇,共同聆听她与她所热爱的团支部的追梦成长故事。大集体的“小家长”“25个女生、13个男生共同组成的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是我们在潍坊学院共同的家。”尹一宇在谈起她的班集体时,满脸骄傲。当记者问到对于班集体的初印象时,她说:“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庭,里面都是温暖的人。”2017年高考完的暑假,她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因为需要养伤,刚步入大学的她不得不一直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看大家军训,“当时除了舍友之外,其他同学都不熟悉。”尹一宇说。竞选班委时,面对台下陌生的面孔自己太过慌张,没有想到的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尹一宇表示:“最后能够成功当选团支书是同学们的信任,我要肩负起大家的信任和我的责任。”在成为班集体的“小家长”后,小到每天上课的时间,大到班里宿舍的矛盾和维修问题等,同学们都来找她帮忙,她也十分热情的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同样的,在班级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方面,她也会提前咨询同学们的意见,尹一宇说:“我会提前一周和班里的其他班委商量,然后再去找同专业的其他团支书一起商量策划主题,商讨团日活动的新颖形式,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截至目前,尹一宇共组织开展团日活动十余次,除了传统的室内团日活动,尹一宇还会组织“三走”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在2018年春天开展的放风筝活动,对班里所有同学来说都是一次不一样的团日活动。从如何确定活动场地、到购买风筝等她都做了明确分工,“我们还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举行放风筝比赛。”尹一宇说。当班上的男生帮女生组装好风筝,男生将风筝放飞到空中后,再把风筝线交到女生手中,看到操场大家一起欢快的追赶时,尹一宇说:“这次活动不仅能让大家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可以凝聚班级力量,更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落实到行动中。”从2017年的互相陌生到2019年的彼此热爱,尹一宇当好了这个班级的“小家长”,她也表示在日后将会做的更好,带领团支部向前、向上发展。同心勠力,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如何团结班内同学,让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团支部拧成一股力量?”两年内,这个问题一直在尹一宇的脑海中反复的问。为了把同学们拧成一股绳,尹一宇从加强团支部自身建设开始,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团小组例会,并依托“智慧团建”“青年大学习”进行系统的团课学习。在强化班级集体观念上,她和班委一起,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我们以严格考勤为抓手,加大日常秩序检查和管理力度,每天通报考勤情况。”尹一宇说。另外,她还组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比学帮赶超”竞赛;同时还与任课老师加强沟通,让老师能够及时掌握班内同学的学习状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在学习方面,尹一宇还积极组织团员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她说:“连续两年寒假,我们团支部成员一同参加了春运志愿者活动和‘腊八节’的爱心送粥等活动。”另外,在环境保护宣传、传统文化保护等各类志愿活动中,团支部成员的参与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同时,她们还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周末的时间走进盲校和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开展了以“走进盲校、点亮光明”等特色志愿活动。尹一宇说:“我们结合自身所学的播音主持知识,教孩子们朗诵古诗和绕口令,能够听到孩子们朗诵出动听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嘉奖。”“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尹一宇时常和同学们谈起的,通过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更让大家在奉献青春力量的同时,共同承担了时代重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两年的摸索前行,尹一宇从一开始的嫩头青,到现在不论是在班里还是学生会的工作都处理的游刃有余,她在忙碌着,奔跑着,同时也在收获着,成长着。团支书、干事、部长,不停的角色转换让她在各种忙碌、繁琐的工作中,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三月份做评选“十佳团支部”答辩评选的前期准备时,尹一宇说:“答辩所需要的材料,自己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所幸团支部成员们都积极配合,从准备各种材料到组织拍照等,大家都提供了支持。”另外,为了让PPT更精美,她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搬着自己的电脑到隔壁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专业同学的宿舍里虚心向她们请教PPT以及视频制作的方法,从颜色背景到文字内容,一遍遍的排版、一遍遍的修改。不仅是PPT的制作,“我们发言稿的拟定同样也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呢。”尹一宇笑着说。为了让稿子更加的完美,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杨颂老师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帮她修改,她说:“数十遍的改稿,每当看到稿子上老师用红色笔在旁边做的标注时,我都会从中汲取到鼓励与支持。”这篇发言稿她也在讲台下默默地练习了三四十遍,“十佳团支部”的获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台下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一个人成长不算成长,大家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在一个团支部和班集体中,不要去想集体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而是多去思考自己能为集体做些什么。路还长,尹一宇和她所热爱的团支部依然努力奔跑在追梦路上。
发布时间:2019-05-21学生记者:王晓琪 吴凯双四年前,马超和其他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一样,犹如一张白纸,但是经历过四年的砥砺青春追梦路,他已身兼多重身份:潍坊学院校学生会副主席、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团委新媒体工作室副总编、省级优秀干部、校级优秀团干部……如今,他在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成功考入北京税务局,接下来,他也将以一种崭新的身份继续他的追梦之路。让我们走进马超,一起聆听关于青春榜样的追梦故事。重担当 敢于突破零自我“面对一件事情,要么不做,做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马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一时,他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顺利当选弘德书院学生会副主席并主管自律监察工作。但在大二这一年,马超却“转行”做起了新闻工作,不论是上学期运营“青春潍院”微信公众号还是下学期运营“潍坊学院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对毫无经验的马超来说都是“啃硬骨头”。第一次尝试运营公众号、进行新闻稿的撰写让门外汉的他感到束手无策。技术和文采的深入交叠、理科和文科的华丽碰撞让他初尝无奈和挫败。马超说:“刚开始着手运营公众号,每天早上一睁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微信要推送什么内容?新闻稿如何书写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但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的应对挑战。在接到老师通知,要把一项活动内容做成图片放在公众号里时,着实把一个学化学、不会做图片、文案的拟写和微信排版都还相当生涩的理科男难为了一把。“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去开头,接下来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马超这样说。为了做好一张图片,他白天请教学长、询问老师,晚上自己跟着百度一步一步摸索,绝不允许稿件中有一个标点、一个字和一句话出现差错。马超说:“微信推出后,团委副书记徐加金给我留言:好,找到做好新闻的感觉了!”他这时候才觉得,只要肯下功夫,真的能够做好。不仅是学会灵活运营公众号,马超在担任化院学生会主席期间,为了提高学生骨干的政治站位以及增强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和思考,他在学院里首办“青年夜谈”栏目,但栏目的提出到落实存在很大难度,“如何让参会的青年骨干真真正正地打开心扉来交流?”这是马超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他提出“一群青年,多个定位,多种话题”以及“真看、真想、真说、真做”的方案,打通了青年骨干、学生会成员以及普通学生的交流通道,也开阔了广大青年的眼界。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运营,“青年夜谈”栏目日益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喜爱,目前已成为化院学生会思想引领的精品活动。重磨难 学会与时间赛跑不是每一个人生命都充满着棉花糖的甜味,咖啡的苦涩会让生命变得更加绚丽多姿。2017年的国庆假期,马超不幸遭遇车祸,右腿骨折,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规律。 事故前不久,他才刚刚竞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化院学生会主席,但医生告诉他必须要呆在床上静养三个月,“考虑到学习不能落下,校会分管工作谁去干?化院学生会工作正值攻坚克难阶段,谁去开展?我哪能静养的住。”马超说。就这样,仅在家静养26天的他,打着石膏拄着拐的又重新回到了校园。伤口尚未愈合,腿部肌肉萎缩,从三号公寓到八号楼,别人用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的路,他却要花费一个小时一点一点的挪动过去。 时间紧,任务重。青春诗会的举办、方阵的训练、新闻稿件的撰写、元旦晚会的筹办等任务让马超立即投身于工作中。为了记住日程安排,他把写下任务的便利贴贴满了一整面墙,校学生会新闻工作的培训及开展,化院学生会的日常工作的进行,在他的日程表上排的满满当当。他说:“我恨不能把一天24小时掰碎成48小时来用。”为了在20天里,给化院全体师生呈现一场久违的联谊晚会,所有的任务他都亲力亲为。忍着腿伤,他一遍一遍的跑去审核节目,一趟趟到商品城去采购用品,走不了的路,就让同学们背着。马超的舍友说:“晚上三点多他说梦话,都还是在安排工作。”就这样,白天他忙完工作,晚上还要挤时间追赶之前落下的学习。 好在,活动圆满举办,自己也成功赶上了学习进度。马超说,磨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和难以跨越的沟壑,而是登高望远的山峰。重坚持 追梦之路再出发将来要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马超刚步入大学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临近毕业,他对未来的思考更加频繁。 从2018年四月份备战国考,一直到面试结束,不论过程多么艰难,他都始终坚持着。早上六点起床,吃饭、在大厅背书到七点半、十一点半在自习室结束上午的学习、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半、继而从七点到十点十分。三点一线的生活、周而复始的学习、周围人的努力、外界的声音以及学生会亟待解决的事情,面对层层考验,马超始终咬牙坚持着:“因为报考的单位竞争压力很大,自已只能埋下头,去下苦功夫、踏踏实实的去做。” 10000道以上的行策题目、手头边各式各样的卷子、封闭式的空间等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成功总会眷顾努力的人,在400:1的激烈竞争中,凭借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完美的应答能力,马超在初试环节成功晋级。在面试环节的结构化小组考验中,他更是凭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脱颖而出,最终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成功上岸,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考不是终点,未来还需努力。拉着行李箱进入潍坊学院仿佛就在昨天,然而,两个月后马超就要拉着行李箱永远的离开潍坊学院奔赴北京,他说:“大学的四年生活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收获的满足,更有青春的成长和奋斗的快乐,这些让我能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去。我也希望所有的潍院学子,不负韶华与青春,努力成为追梦路上的弄潮儿!” 梦想以提升热忱,奋斗以磨平高山,因为心怀梦想,所以不懈努力;因为不懈奋斗,所以生命欢愉。这就是马超,一位永远奋斗在梦想之路上的追梦人。
发布时间:2019-05-21高文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2017—2018年度山东省政府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笃志好学 团结奋进“你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你前进的速度。”有了欲望,才会永不止步,欲望给予行动不竭的动力。从迈入大学起,高文慧就决心要成为一名文学硕士研究生。谈到学习,高文慧在这方面可谓十分用心。在图书馆的走廊里,教学楼的楼梯上,常常能看到她背书的身影。对于专业课,她总是认真地整理笔记、认真钻研老师的课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每天早上七点,她便准时地到达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我觉得早上的时间便于记忆,所以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会用来背诵文选和英语单词。”谈及早读时,高文慧这样说。优秀的道路上总是孤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文慧只顾自己学习,她帮助同学也是不留余力,当同学们找她借笔记的时候,她都会将自己精心抄写的笔记借给别人。班级内同学每次有不会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请教高文慧。高文慧身为班里的团支书,把班级内同学们的每一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来干,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疑惑,督促同学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动员大家积极参加活动……“要得到就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这个世界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这是高文慧最喜欢一句话,也是她对人生态度的写照,生活不易,唯有拼搏和坚持,才是通向人生巅峰的王道。坚持所爱 奋起追光仅有学习的大学是苍白的,在高文慧的大学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学生工作、辩论赛等众多场合,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也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绩。“往与来”演讲比赛一等奖,“唇枪舌战”辩论赛最佳辩手等众多奖项都是对她的肯定。“我一般会制定计划,然后将计划分类,看看哪一项是紧急必要的、非紧急必要的、不紧急不必要的,然后依照这个分类去完成。”当记者问到如何解决学习和工作的冲突时,高文慧这样说。她从书包中取出的周计划表,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任务及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她是一位非常自律且会主宰时间的人。虽然学习、工作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可她还是会抽取休息的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提到辩论赛时,高文慧的眼中闪着光芒,这是她最喜欢的事情,在一次次的参赛过程中,她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强大起来。她说:“源于热爱,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曾经为了准备辩题熬夜到四点,但自己觉得非常值得,认识了很多跟我一样热爱辩论与演讲的朋友,大家在相互反驳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高文慧如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懵懂的学生。但她在心中不断告诉自己,大学不能荒废,要全面发展。在遇到活动与竞选时,腼腆和懒惰也在与她的积极性作斗争,每当要放弃的时候她就对自己说,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去止步向前?就这样在不断地逼迫自己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地锤炼的过程中,她成就了如今在多方面都熠熠发光的高文慧。执着梦想 蓄势待发如今高文慧正在外支教,与孩子们斗志斗勇。相比加班、劳累,让她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学生带给她的惊喜与感动。初为人师,她竭尽全力认真备课、讲好每一个知识点,与自己的学生一同不断成长。虽然是第一次走上真正的课堂,但学生们纯真的笑容给了高文慧很多的动力与勇气,让她轻松自如地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听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述梦想时,泪水打湿眼眶;收到学生们用心制作的精美贺卡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深切的爱与尊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的胖大海和玫瑰花时,内心充满着感动与欣慰。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让高文慧倍感温暖,平凡的支教生活,也因与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只是他们众多老师里的一个,只希望能在他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他们一点指导和帮助,不求他们对我的感激,只要在他们长大后为梦想飘摇不定的时候会记得老师鼓励的话就足够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这却是高文慧对学生们最真挚的祝福。谈及未来,高文慧说:“短短的支教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我希望以后能够献身于课堂,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去实现梦想,做一名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作为大三的一名学姐,高文慧也表达了对学弟学妹们深切的希望和祝福:“我特别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大学里,不被安逸的生活所迷惑,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己,在灿烂的朝阳下找到自己梦想的模样。”谈及梦想,眼里有光;谈及未来,充满期待。一步步走来,高文慧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成长和蜕变。我们也祝福高文慧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永葆初心,砥砺前行,不断遇到更加优秀的自己! (编辑:新闻中心 文:吕新秀 康璐璐 陈凯璐)
发布时间:2019-04-22王凯,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5级学生,曾任美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获2016年省政府励志奖学金、2017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和2018年的国家级奖学金;曾获“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精神招贴设计大赛一等奖、“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公益海报设计大赛一等奖、“文明出行,从我做起”招贴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说实话,当我知道自己是国家级奖学金的获得者时,心里别提有多惊喜、多激动了,毕竟比我优秀的人有很多,他们拿过很多国家级的科研奖项,而我的奖项就略显苍白,真没想到幸运女神会眷顾我!”当被记者问及获奖感受时,王凯眉眼弯弯,一脸欣喜地回答着。 余枫曾在获奖时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黑马,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让幸运女神眷顾”。王凯的优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以前的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高中的时候,他还是个“一上台就会紧张,一开口就会脸红”的小男生,与大多数学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步入大学的王凯,比常人多了一颗追求卓越的心——锻炼自己、挑战生活! 为了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紧张的弱点,他多次一个人偷偷地站在台上锻炼口才,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一天不行就两天、三天,他近乎苛刻地要求着自己。他认真地为班级服务,积极准备竞选,最终成功地竞选班长一职。作为班长他是优秀的,身在学生会,他也是称职的。身为学习部的分管副主席,王凯积极推动美院的学风建设,举办学术讲座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在他的推动下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来。工作之余的王凯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并凭借自己突出的专业能力获得了许多设计大赛的奖项。 三年多的岁月历程、一千多个日夜的磨砺,王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长为闻名美院的卓越人才,由此可见“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因为热爱所以追逐 因为热爱绘画设计,王凯选择了视觉传达设计这个专业。课堂上,王凯紧跟老师的步伐,灵活地转换思维。但局限于课上的学习是不完整的,课下的王凯总会去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和兼职。王凯向记者表示:“尽管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学习,所参加的活动和兼职也应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无论何时何地,王凯都不曾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他的努力也使得他自己变得愈加优秀。]“我非常喜欢我的专业,也非常思念我的家乡,所以我想凭借我的专业推动我家乡文化宣传事业的发展。”王凯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济宁人,离乡求学的几年里,王凯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如今,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以选调生的身份考回家乡,参与文化宣传和设计工作,让济宁这个小城市走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济宁的风采。“我希望,多年以后,当我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时,我可以看到它那令人欣喜的变化,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生于斯,长于斯,终贡献于斯!”说到这里,王凯情绪激动、声音哽咽。“月是故乡明,浓浓故乡情”,提高自己,是他的目标;建设家乡,是他的理想。 因此,“让自己更优秀”是他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对于这笔丰厚的奖学金,王凯觉得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用处。他决定用这笔钱报一些专业课的辅导班,为明年考取选调生而准备。另外,他也表示自己早已成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经济独立,解决经费问题,给家人们减轻负担。结业考试迫在眉睫,看着胜利的曙光越来越清晰,王凯想充分利用好每一天、每一笔钱,再努力一些,让自己再优秀一些,让梦想再靠近一些。不负本心携手未来 王凯不仅是学业和工作上的佼佼者,而且也是课余活动的积极分子。据王凯说,他平时比较喜欢健身、游泳,没事儿还喜欢跟同学切磋球技。热爱运动的王凯,做这些事情并没有过多的理由,只想借机约束自己、磨练意志力,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充实起来。 他向记者说到:“这些活动教了我很多东西,给了我很好的锻炼,虽然它们也让我常常感到疲惫,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忙碌的生活是充实的,在忙碌中总能收获到无形的成长。”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人并不局限于一方面精通,更多的应该是追求全面发展。 当被记者问及是否参加过相关比赛时,王凯意味深长地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的兴趣爱好,是最干净的、无任何功利性的东西,是人生难得的珍贵财富,我不想为了某些目的而让它们失去本色。”像王凯这样能不忘初心、放慢脚步、给内心深处留白的人,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如今的王凯在学习之余,主要帮辅导员带小十八们。“虽然我自己的学业就已经很忙了,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作为一个过来人,除了教学弟学妹们专业知识,王凯还喜欢跟他们交流,传授一些经验,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少一些波折、多一些平坦。”“去执、平燥、除妄,用心做事,坦率做人”是王凯的座右铭,而他也一直努力着,践行者自己的承诺。让我们祝福王凯,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编辑:新闻中心 文:窦文钎 谭家兴)
发布时间:2019-03-29他是知识行囊的携带者,同学眼中的学霸,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三年综合成绩排名居于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他热爱实践,诚心待人,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并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同时获得过多项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的“先进个人”等称号。 当面对国家奖学金的荣誉时,他坦言这只是学校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而他恰巧通过努力抓住了这次机会而已。他就是2015级历史学专业的张国晨。 尽管手边的事务繁多,但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张国晨仍然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一字一句,说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与希冀。让目标指引前行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了目标,前行才有动力。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极为重要、难以回避的问题,刚入学不久,当大部分同学还处于迷茫期时,张国晨就给自己立下了大学四年的目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争取拿到国家奖学金、成为学生会主席……如今四年的大学生活渐渐步入尾声,这些目标也都逐一实现,无论是学生工作还是学习,他一样都没有落下。当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张国晨流露出坚毅又自信的神色,现阶段,他正朝着公务员的方向努力着。 但他并没有盲目地追求进步,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同时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既然我给自己定了这些目标,那就要不懈奋斗努力去实现!”张国晨坚定地说。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他往往会主动舍弃安逸。他说:“别人在学习时,我有可能在做一些工作,但在别人休息时,我就要把落下的学业补上。”同时他也合理地规划空闲时间,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与执行力。 其实一开始历史学这一专业于他而言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擅长,但一旦做出选择就绝不后悔的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转专业,他决定努力往前冲并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他说:“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它独特的一面,既然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我就要好好学下去。”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他慢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逐渐喜欢上了历史学,历史中所发生的一段段小故事给他的生活添加了许多趣味。用自律赢一场蜕变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活,张国晨感触最深的是“自律”二字。 他深谙自律的重要性。自律,是解决人生懒惰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步入大学后他深刻认识了到大学与高中在管理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如果目前还做不到自律那就选择他律。与多数同学一样刚从高中紧绷沉闷的快节奏生活中解放出来的张国晨起初也有些放飞自我。这时,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加入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文体综合部,以此来督促自己每天早起。“最初选择加入文体综合部就是因为我早上起床很困难,加入这个部门后因为工作需要我就必须早起了。记得大一在弘德时,早晨五点多起床往主校区赶,特别是冬天,天都还没有亮,早上特别冷,现在想想还是很佩服当时的自己。”说到这里,张国晨脸上洋溢着笑容。渐渐地,他律转化为了自律。一天24小时,要兼顾学习、工作和爱好,但是他看起来总是从容不迫。强大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控能力让他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尝试。“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鼓励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学生工作方面,他都尽可能的少说话、多做事。同时担任班长、系自律委主席和校自律委主席的他一直勤勤恳恳,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虽然忙碌,但也乐在其中。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学生组织中的工作也给他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改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练出了“厚脸皮”,遇事不再怯场。他也一直是一个意志坚定、敢于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的人,他说:“虽然平时会很忙很累,但如果大学能够重来一遍,我依然会选择加入这些学生组织。虽然我奉献了她,但是她也提高了我。”感恩遇见且歌且行大三下半年,张国晨来到安丘一所中学支教,担任初中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同时也是一个班的班主任。面对所带班级纪律混乱、成绩排名倒数的现实情况,他当机立断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分阶段实行。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整顿班风纪律;再用一个月,整顿纪律的同时抓学习;第三个月时,着重抓学习。他制定的教学战略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同时这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蒸蒸日上。在他支教离开前的期末考试中,这个班级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由十个班的倒数第一逆袭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是“学生”的他们碰撞出了温暖明亮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支教实习结束时,班里的几个学生把他带到班里,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场送别。张国晨说:“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既有离别的不舍与难过,也有看着孩子成长起来的感动与欣慰。”后来那所中学的历史备课组的组长来到潍坊,提到他走后孩子们依旧很想念他。他决定过一段时间,一定要再回学校看望这些孩子们。 阳光是他的标签,良师益友是他的幸运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他还有广泛的爱好。他喜欢唱歌,喜欢球类运动,闲暇时喜欢品茶静心。遇到烦心事和几个好朋友聊一聊,谈谈心。除此之外,他还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他认为:“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既能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提高自我。”他一直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回顾大学时光,张国晨深切感受到时光飞逝,一转眼他已经大四了。他真诚地建议学弟学妹们抓好自己的学业,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如果加了学生组织,那就脚踏实地做好手中工作;对未来做好规划,给自己定几个目标,并为之努力,争取能逐一完成。尽量不要在大学里面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鲜花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对于未来,张国晨是坦然的,他说:“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未来是必须要展望的,但必须先把自己的当下做好。”他一直用坚定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为他的未来奋斗着,他坚信心有所期,行有所动,美好必至! (编辑:新闻中心 文:李晨曦 张永翠)
发布时间:2019-03-29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