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该“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的日子里,疫情席卷了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让这里成为了疫区之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已是我们的精神支撑,抗疫任务艰巨,却也抵挡不住勇敢逆行的脚步。在这场战“疫”中,我校2022级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马敬诺同学勇担时代重任,毅然决然地成为“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少年英雄一心系家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的霍去病到“身披国家队战袍,在家门口为国争光”的苏翊鸣,从古至今便是这般无畏。当18岁的马敬诺得知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紧缺时,她同家人商量后便主动请战,奔赴抗疫一线。“刚开始我也害怕可能会不小心感染病毒,也担心回家后会传染给家人,但是我有很多战友,大家都在同心协力抗击疫情,而且每天回家前都会全身消毒,一想到这我就不害怕了。”马敬诺说。害怕是我们面对苦难时的正常心理,尤其是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疫情时。但热血青年从来不会退缩,尽管前方有千难万险,他们依旧有义无反顾的勇气。“去村委会报到的那一天,我意外又惊喜,在那间屋子里我见到了很多小学同学。”回想成为志愿者的第一天,马敬诺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很多熟悉的名字都不约而同地聚到了一起,口罩虽遮住了彼此的脸,但大家的眼里无一不透露着坚定。男生放弃了爱玩的王者荣耀,因为“荣耀”不在游戏里,荣耀在于当下的使命里;女生放弃了爱追的《下一站是幸福》,因为“幸福”等不到下一站,幸福是守护好现在。他们会心一笑,传递着必胜的信念,随后便有条不紊地在志愿者名单上登记、领取防护设备,没有丝毫犹豫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自从穿上红马甲,每天凌晨4点半就从家出发,提前准备好咽拭子、维持核酸采样秩序、运送生活物资,打通保供最后一公里……在疫情防控的众多环节中,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高三备考的日子,只不过当时是为了自己,现在是为了大家。”马敬诺主动说起成为志愿者后每天早起的想法。“我很感谢我的妈妈,因为我不太会开家里的锁,每天都是她和我一起起床,给我开锁,帮助我更好的前行。”正是因为家里长辈润物细无声地支持,马敬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会心无旁骛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并肩作战。谈及对英雄的定义,马敬诺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没有伟大与渺小之分,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能够在被需要的那一刻站出来的就是英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尽管疫情突如其来,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面罩、消毒剂等严重短缺,但这从来不是打败我们的理由。淄博医疗队准备就绪、青岛医疗队准备就绪、日照医疗队准备就绪……全省各地的医疗队纷纷启程驰援曹县,他们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专业医护人员的压力,也让每一位曹县人感受到了爱与温暖,同时也更坚定了马敬诺以及其他志愿者们必胜的信念。一位又一位“医护白”和“志愿红”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他们守住了内心的那份信仰,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值得被铭记被赞颂。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活在神话故事里,现实生活中的无畏英雄永远都会活在每个平凡人的心中。少年英雄一肩担使命“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自疫情发生以来,马敬诺以及每一位逆行者都化身为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他们舍不得休息,因为身后需要保护的是他们自己的家园。上午马敬诺在核酸检测点志愿服务,尽最大努力减轻医护工作者们的负担,下午她和自家哥哥一起前往当地疾控流调中心,进行有关疫情的电话调访。表格中的电话号码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背后关系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开始号码多,疾控流调中心电话少,我和哥哥都是用自己的手机号打电话,很多受访者不相信我们,经常被误会是诈骗电话。”马敬诺说起她在进行电话调访工作时遇到的难题。面对群众对她们的调查工作不配合的困境时,她没有想过退缩,还会因此感到高兴,因为换个角度说明群众的防诈意识已明显增强。于是当电话那头的受访者有所质疑时,马敬诺都会耐着性子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简单直接地解释她的工作目的或随机应变地给出官方号码,让戒备心极强的受访者自行查询电话的真假,接着便礼貌挂断电话,调访下一位机主。“我实在是没想到,当我收工回家的时候,还会接到之前怀疑我工作的人打来的致歉电话。”马敬诺听着手机里不断传来“不好意思、辛苦你们了……”的声音,顿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白天工作时的挫败感也烟消云散。事后回想起来,马敬诺认为接到这种电话,怀疑也是人之常情。她又想起疾控流调中心工作人员说的话:“流调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既可以追踪传染源,发现潜在的病例密切接触者,同时流调收集的信息是开展医学隔离、医学观察的基础,能够起到有效遏制疫情的重要作用。”便积极调整好心态,继续认真负责地进行电话调访工作。有时马敬诺会打到外地驰援曹县的医护人员的手机上。听到对方疲惫的声音,她既感动又内疚,感动于他们在宝贵的休息时间内也依旧配合调查;内疚于自己没能及时反应过来,耽误了他们短暂的休息。一次次地调访,让她摸索出了一套用时短又可以达到调访目的的好方法,既能得到相关信息,也不会过多地打扰到对方,节约彼此的时间,高效地完成工作。少年英雄一往赴未来在已经过去的“抗疫战”中,马敬诺目睹了太多感人肺腑的瞬间:有每天24小时交替值班的村干部,有六十多岁仍然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依旧奋战在防疫前线的老党员,有自告奋勇背着40斤重喷雾器消毒的热心村民,也有互相监督做核酸的邻里乡亲,更有源源不断地向防疫点捐款捐物的“无名氏”……大风泱泱,大水滂滂,风雨而立,山河无恙。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总有一种力量在前行。每一种经历都会完善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马敬诺在暑期经历了此次抗疫志愿服务后,她对“抗疫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曾经的她认为“抗疫精神”只是高度重视疫情,高度认同组织领导,而现在的她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保卫战胜利之后对“抗疫精神”的诠释———这是一种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疫情无情人有情,在保护村民生命安全的问题上,马敬诺看到身旁没有任何人犹豫不决;“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的迅速集结,马敬诺和广大曹县人民感受到了心连心的团结,曹县没有在孤军奋战,而是同大家一起抗击疫情。一线人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带着视死如归的坚韧,更加坚定了马敬诺和广大同龄志愿者们坚持到底的决心。“感谢这次磨难,它让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提起此次志愿经历,马敬诺感谢当初自己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选择继续和大家在黑夜中奔跑,去追逐前方的那束光。从倍感焦虑到日渐平静,街道从空空荡荡逐渐变得车水马龙,从阴霾来势汹汹到云开月明,马敬诺感受到了一袭白衣战甲的使命,见证了小村镇蜕变的力量,坚定了“我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的前进目标。他们一袭白衣战甲,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保卫一方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尽管抗击疫情的“战斗”已结束多日,但马敬诺在这次志愿服务中的收获,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未来。鲁迅曾对青年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正是有无数像马敬诺般的青年,在困难来临时挺身而出,以及无数家庭的鼎力支持,我们才更有勇气奔赴不确定但永远光明的前方。(文:李芮 毛倩 陈思慧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11-02冯展玲,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4届毕业生,2014年~2016年作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于日喀则市仁布县中学担任英语老师。2016年至今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人民政府就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当《到西部去》的激昂旋律响起,总会让人感到心潮澎湃。8年前,冯展玲走出校园,怀揣着梦想和一腔豪情,奔向了祖国的最西部———西藏。出征前夜,她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一段话:“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我的青春,不虚此行。”8年后的此刻,她双脚站立在雅鲁藏布江畔,望着淡蓝色的清澈江水滔滔不绝奔涌而去,岸边成片的格桑花儿盛放在广阔的天地中,恰如她热情似火又无怨无悔的援藏青春。万千豪情 归于平凡2014年夏天,冯展玲即将大学毕业,班级群里跳出一条关于西部计划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柔弱的小姑娘懵懂地打开电脑,登上西部计划的官网,加入了西部计划的QQ群,从此激起了她对西部的向往。随着对西部计划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她的心开始蠢蠢欲动,“我想去西部,不,确切地说,我想去西藏!”报名、体检、政审、面试、填报各种信息……经过层层筛选,那年7月底,她毅然决然地坐上了去往西藏的列车。列车上她壮志凌云,下车后,她却发现志愿者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高原干燥的气候使她多年的鼻炎复发,加上高反缺氧,严重影响了她的呼吸和睡眠。冬季的高原,空气更加干燥,一场长达几个月的重感冒击倒了她。持续地咳嗽使她只能半躺着休息,直到那个冬天过完,她才算是克服了恶劣环境的困扰。除了不适应自然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当地人平时大多说藏语,孩子们在听她用普通话讲英语课的时候,一个个眼神迷茫,不知所云。第一个学期,她所教的班级英语成绩一塌糊涂。望着学生们天真而又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冯展玲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怀疑。自然环境导致的身体不适没能击垮她,可志愿教学工作却让她感到了挫败———本觉得自己来到西部一定是要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此刻却发现自己是如此无力而渺小。对于西部的教育事业和贫困现状,她感到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此刻的她,第一次想家了。向下扎根 向阳生长时至今日,七八年已逝,而当时的困窘仍历历在目。但当我问她,那么苦,当时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她和爱人相视一笑,说道:“当时我们并没有觉得苦,因为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我们同吃同住,一起去爬山、去打球、去聚餐……有说不完的话,有数不完的开心。”当时的小伙伴,有的已经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留在了西藏。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彼此在西藏最坚实的依靠和一生的挚友。回忆起这段志愿者时光,冯展玲眼中流露出温情与怀念:“其实那是关于青春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呀,怎么会觉得苦呢!”在师长们和小伙伴们的关心帮助下,到了第二年,她基本适应了高原生活。她还报名参加了那一年的五四青年运动会,在篮球比赛中代表所在学校拿到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赴藏后,她与母校团委的老师还一直保持着联系。一次跟老师闲聊时,她讲到了自己在西藏的志愿生活,讲到了孩子们的困境,老师们十分动容。之后,母校团委相继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两次捐赠活动,通过漫长的邮寄,给高原的孩子们寄来了满满的关爱。有课外书、有练习本,甚至还有热水壶……因为地处偏远,邮寄的费用甚至高过了捐赠物品本身的价值。母校的支持让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她倍感温暖和鼓舞,让她感到背后有无限的力量,支撑自己在遥远的西藏持之以恒地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到了第二学年,她在英语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给孩子们开设了英语兴趣班。从听英文歌、办手抄报画展开始,引导这群高原的孩子建立起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再逐步教授英语音标和简单的语法。这次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收获———兴趣班的成效显著,孩子们终于开朗活跃了起来。这让她获得感和成就感爆棚,也渐渐找到了志愿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再后来,她遇到了一生的伴侣,他也是他们同期的志愿者。两人一路陪伴、相互扶持,让她最终决定与他一起在雪域高原扎根,在祖国西陲继续奉献青春。舍家为国 担当在前2016年,通过公招考试,冯展玲和爱人都扎根在了拉萨。2018年,他们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在老家休完产假,望着幼小可爱的宝贝,心中实在难舍,在家人的支持下,冯展玲带着仅有8个月的宝宝进藏了。进藏不久,孩子出现了高原反应,她和爱人在基层的工作太忙,实在无法兼顾,几个月后,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几年来,冯展玲只能在每年休假期间才能赶回老家见见孩子,平时只能靠视频电话联系,每次刚跟孩子熟悉一点,就又要赶赴拉萨回归村里的工作了。多少次孩子发来微信语音“妈妈我好想你”;多少次午夜梦回、泪盈满巾。可她也只能把思念的苦楚与爱人倾诉,然后擦干眼泪,转身继续投入新的“战场”中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几年来,冯展玲负责的疫情防控、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医疗保障工作,关系着每一位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她丝毫不敢马虎大意。每天她的办公室里,来询问报销事项、交报销材料的群众是最多的,可她从来都是轻声细语,耐心地答疑解惑。遇到语言沟通不畅的老爷爷、老奶奶,她就会拉来藏族同事翻译完再办理业务,到现在她甚至已经能用简单的藏语进行对话了。今年8月份拉萨疫情暴发,冯展玲又在第一时间报名前往当时疫情风险最高的村庄,进驻一线疫情攻坚指挥部。在一线的日子里,她化身为核酸信息采集员、放牛娃、前线记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抗疫期间,她经常昼夜颠倒,几天没有跟家里联系,后来才知道母亲由于肝结石已经住院好几天了。可当时疫情形势正是最严峻复杂的时候,她只能强压心底的担忧,继续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有无数像冯展玲一样的在藏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无法照顾家中的父母双亲和孩子。可她的眼神依然坚定:“这是我选择的要为之终身奋斗的土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基层一线有着最广阔肥沃的土壤,可以让人快速成长。到今年7月份,冯展玲和爱人进藏已经整整8年了。2014年那批来自五湖四海、与他们一同进藏的两千多名志愿者,早已经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在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渐渐生了根、发了芽,在雪域高原上茁壮成长,守护着他们热爱的土地。回望这8年,她问心无愧地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后来,每年的7、8月份,她总能在拉萨的街头看到身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年轻身影。每当这时她都不禁与爱人会心一笑:“哦,又是一年啦。”这些年,伴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政策的大力扶持,冯展玲和她的伙伴们亲眼见证着这片土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拉日铁路、拉林铁路贯通,拉林高速、拉日高速相继通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每一项惠民政策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像她一样的基层干部的默默付出。她们也共同见证着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的落地,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上的改善。她现在所在的才纳乡,家家户户都实现了脱贫,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百亩联栋温室里,是化身为产业工人的农牧民群众在辛勤忙碌;整齐干净的村庄,大大小小的装载机、挖掘机、大卡车、小轿车随处可见;夜晚的广场上,跳着锅庄舞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8月份,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刘希美老师带队到拉萨看望她,还带去了母校的礼物。看到母校的校徽,她心中有无限的感动和怀念。她热情地带领老师们走访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参观了当地的实验种植园,观看了村里的望果节演出……老师们由衷地为她的成长高兴,也为藏族群众的幸福生活高兴。她却说:“我的生活、才纳乡的生活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小小缩影。正是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各兄弟省市大力援助、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才有了今天这样繁荣幸福的生活。”歌曲《格桑花》中有一段歌词写道:“格桑花儿开呀开,开出雪域高原红红火火的风采……”藏族人民十分喜爱格桑花,因为格桑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它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期盼,象征着世间最美丽的人。愿越来越多像冯展玲这样扎根西部的志愿者,也能像这万紫千红的格桑花,顽强盛开在雪域边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文:魏霄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11-01陈雅梦,我校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2届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2020-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任2019级专科三班班长,曾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三年来专业考试和综合测试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现已成功专升本上岸,目前就读于潍坊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陈雅梦的成功,来自她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来自她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坚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她一路追光,披荆斩棘,她一路向阳,乘风破浪。生而有翼 不匐于地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陈雅梦常说:“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要看得起你自己。”初入潍坊学院,陈雅梦是不被大多人看好的专科生,但她并没有就此妄自菲薄,起点低,那便扎根土地。高考失利,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和落寞,这份失意就像是一朵遗憾的玫瑰,虽不免会划伤她的手,但更加坚定了那颗炽热如火的提高学历的本心。芳草路漫漫,来日又方长。甩甩袖子擦净不甘的泪水,整理好情绪,带上专升本的引擎,陈雅梦的风帆再次远航。有多少繁花满枝,就会有多少秋叶飘零。成长之路,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专业课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舞蹈、钢琴,这让陈雅梦在最初时感到无所适从、一头雾水。万事开头难,陈雅梦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最开始练习的曲子是《伦敦桥》。曲子虽然短小,但流利地弹下来并不简单,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难以驯服。但当她发现自己能完整地弹奏下来时,那种成就感真的无与伦比。悦耳的琴音轻轻地抚过心田,良久惊兼喜,殷勤卷更开。从一点一点比着线数五线谱,到能快速识别一些简单的谱子;从面对新曲子的一脸茫然,到能淡定的流畅弹奏;从只能一只手弹奏,到双手和谐共鸣;简单的儿曲童歌不在话下,更复杂一些的《拜厄练习曲》也游刃有余。优秀的人,面对困难挫折,是从来不惧怕的,他们总是迎头拼搏,他们知道“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她曾为左右手不协调问题难眠;也曾为弹琴时集中不了注意力而苦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后的最后,纤细的手指间跳跃着的是和谐曼妙的音符,所有的困难不得不屈服于那写满了青春无惧的面庞。成功一直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陈雅梦从大一的班级第六,一步一个脚印,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怀揣着专升本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学习,陈雅梦在大二稳居专业第一。“作为学生,还是应该将学习放在首位,我们想要获得的一切荣誉,都是基于学习成绩优异这个基础。当然,失败也没有关系,这是为提高自己积累经验。”陈雅梦说道。作为勤劳的耕耘者,陈雅梦的汗水,每一滴都孕育着成功的种子。花若盛开 蝴蝶自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努力的人最后都会和幸运相遇。陈雅梦的辅导员老师一眼就看到了这个潜力无限的姑娘,千里马幸遇伯乐。大一开学一段时间后,经过班级同学的投票、老师的综合考量,陈雅梦成功竞选班长一职。作为班长,需要掌握很多技能。其中,制作表格,熟练地使用excel和组织同学们有序填写表格是必备技能之一。但这一工作内容,让陈雅梦犯了难。因为,在此之前她并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刚开始实施起来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她的辅导员王焕红老师在这时赶来耐心地帮助她,让她逐渐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为她拨开云雾见月明。谈到王老师,陈雅梦句句都是真挚的感谢,眼睛里饱含着深情的敬仰。王老师和蔼又亲切,尽管工作繁忙,也会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从基础开始教她表格的制作,一步一步教她如何有效地组织班级同学,怎样尽最大的努力担当好班长的责任。“她是良师更是益友。”陈雅梦说道。生活中,王老师无微不至地帮助也从未缺席。“多喝水,多运动,早睡早起。”看起来啰里啰嗦的叮嘱背后都是殷切的关怀。当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陈雅梦会连轴转、忙得焦头烂额,所有事情都赶在一起,像是沉重的大山压得她难以喘息。面对黑漆漆的窗外,她陷入了无奈和无力的旋涡,悲伤的情绪像潮水般涌来。每当面临这种境地,辅导员王老师的叮嘱就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在王老师的心理疏导下,陈雅梦学会了合理安排的方法:做事情前先做好计划,将学习与工作分开,工作做细致,争取一次完成。尽量少的出现错误,就不会反反复复修改,给自己增加困扰。最初那个一当众讲话就支支吾吾、满脸涨红的小姑娘现在能够落落大方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当班长的这三年里,陈雅梦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更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就像陈雅梦自己所说:“班长不是为同学们制造困难的,而是为同学解决困难的。”作为班级领头人,她一直严于律己,为同学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带领班级齐步向前。在陈雅梦努力绽放自己的花朵时,雨露不会吝啬对她的滋润,蜂蝶也会为此如约而至。立鸿鹄志 展大鹏翅每一分努力,都是为了让远方变得更近一些,再苦再累,坚持往前走,终究会迎来自己的风景。学前教育专业的陈雅梦,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她谈到自己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职业就是人民教师,最感谢的人也是自己的老师。老师是她前进道路的引路人,能够成为“他们”是她一直不变的理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幼儿是国家最娇艳的花朵,最热切的希望,随着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她渴望去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去浇灌这娇艳的花朵。陈雅梦积极加入潍坊学院微爱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青犁志愿服务社团,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学习空余时间里,她踊跃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充实自我,为成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做功课。当她第一天去幼儿园班级实践,不免有些拘谨,这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主动跑到她的怀里,软软糯糯的小脑袋靠在她的肩头,小小的手紧紧地圈住她的手指。对于这份不期而遇的喜欢,让陈雅梦放松了下来,全心全意投入幼儿园的环境中,小朋友的天真美好烂漫也让她坚定了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还有一次在聋哑学校的体验,也让陈雅梦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初见那些身体有残缺的儿童,尽管做好了心理建设,她仍感到十分吃惊:原来上天并不是足够公允,让一个人都拥有着健全的身体,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足够幸运,去获得正常的教育。给这些孩子授课时,每个小朋友都抬着可爱的小脑袋聚精会神地看着她。望着他们渴望知识的面庞,陈雅梦又是感到阵阵的心疼,身体的残缺并不能阻碍他们的上进心,亮晶晶的眼眸里透出的是天真无邪。离开的时候,陈雅梦被孩子们紧紧拉住衣角,那份浓烈的不舍让她心头悸动,她向孩子们承诺,她一定还会回来,那时候带着更多的同学让爱的蜡烛燃烧得更旺、更亮、更暖。每一次实践结束后,陈雅梦回去都会认真整理做好总结。在见习中,她不仅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把自己变成教育伟业大厦里一块最坚实的红砖,笃实又无悔。就像《觉醒年代》中说到的“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陈雅梦清楚地意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之重大,她期待着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也许渺小但并不会平庸,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屈膝甘为点灯人,以灯传灯,以爱聚爱,培养祖国新希望,齐灯共燃华夏天。这一路,她一直追寻着自己的光,殊不知在追梦途中她早已成为了光。未来她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继续散发着微弱却又耀眼的光芒。(文:冯睿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10-26刘瑜,女,1981年12月出生,山东荣成人,汉族,中共党员,2018年山东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任计算机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主讲《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爱岗敬业个人成长显担当说起刘瑜老师的成长,要从她执着于计算机专业、执着于这三尺讲台开始。从教师到管理人员再到教师,每一次身份的转折都是她对自己、对学术愈发清晰的认知。2018年,博士毕业的她,进入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任教,对待本职工作,她认真努力,踏实积极,作风端正,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对课堂的热爱也与日俱增。由于课堂讲授生动、课程设计丰富、语言表达突出,她很快便崭露头角。在任职初期,她就代表学院参加了全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并由于成绩优秀,获得代表学校冲击省赛的难得机会。但该项赛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下很大功夫,淘汰率却极高。刘瑜没有退缩,在她看来,要脚踏实地,更要锐意进取,要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她积极备战,克服了家庭和身体的困难,最终取得了2019年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2022年初,她积极参加潍坊学院副处级干部岗位竞聘,凭借踏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业务成果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功应聘为计算机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她迅速调整、扛起责任,在学期初起草计算机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参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她主持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不负组织信任。育人不倦思政为基强课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刘瑜深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而课程思政又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她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学习思政课程建设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主持建设省平台上线课程《计算机信息安全》,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建设第二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心上,她的课堂特别精彩,她的课程特别严格,但学生们特别喜欢。学生们都知道刘老师的口头禅“有任何事都可以来找我”,学生在微信、钉钉、学习通发来的问题,她总是及时处理,耐心回复;毕业生的学业烦恼、就业忧虑,她总是用心倾听,全力解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她始终牢记在心,孜孜不倦打造思政育人新局面,全心全意教育学生,2019年12月,她获得潍坊学院“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不畏艰辛科学研究勇攀登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刘瑜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继续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分组密码分析、后量子时代对称密码分析及多方安全计算等领域发起新的科研攻坚,发表多篇SCI论文。在2018年的寒假里,她忍受着颈椎病时常发作的疼痛,咬牙坚持,收集大量资料,精心谋划,认真撰写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申请书,并成功获得立项资助。她深知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来开展科研活动,项目的获取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进一步在科研道路上坚韧前行,利用科研促进教学。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入选了2020年潍坊学院“优博”支持计划。科研攻关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为促进团队成员的学术交流合作,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她牵头组建研讨小组,进行科研攻关,定期做前沿论文讨论交流,最终所带领的团队取得国家级科研立项2项,省级科研立项4项,市级科研立项1项,校级科研立项1项,争取科研经费5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篇,两篇被SCI检索,一篇被EI检索,带动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提升。兢兢业业支部工作做表率2021年初,经过党支部民主选举和上级党组织审核,刘瑜从侯金奎同志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同时成为山东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育建负责人。作为一名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兵”,她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为了把“双带头人”工作室继续建设好,刘瑜深入研读育建内容和标准,在传承支部工作“三融入”工作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党建+彰师德育人才”党建品牌,从课程思政、学术攻关、团队建设、学科发展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把党务工作放到破解日常工作难题上,放到助力教师成长发展中,在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攻坚中锤炼党性修养,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升。2022年是“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育建验收之年,也是她作为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的起步之年。既要迅速上手,尽快熟悉所有教学业务工作,特别是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任务的落实推进,又要做好梳理总结展示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三年来的工作内容、亮点经验,工作压力和繁重程度可想而知。但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话语,用扎实的工作、用优秀的成绩去践行作为党员的初心,用倾情的奉献、用师者的风范去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她的带领下,2021年度,该院教师第二党支部被评为全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张秀洁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10-04唐魁,女,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并于同年进入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执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科研、党建、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较为突出。2021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7月,被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授予“教书育人标兵”称号;2019年12月,被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授予“师德标兵”称号;2020年在潍坊学院“四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美讲述者”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2021年11月,主持申报全国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并于2022年3月成功获批。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唐魁从教十年,孜孜以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怀每一位学生。她的教学评价连续多年优秀,深受领导认可、学生拥护和同行点赞。她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创立“阶梯式”观念提升模型,将专业知识串联成育人“价值链”,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她利用周末和假期辅导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TP项目及各类建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对于面临考研和工作的毕业生,她给予加倍关心和鼓励,耐心答疑、热心辅导,帮助学生联系研究生导师、推荐工作单位,积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近几年,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教研项目,承担多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担任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她主讲的党课《战“疫”,我们坚守在“特殊战场”》被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攻坚克难 无私奉献唐魁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练,提升教学水平。入职以来,她先后获得建筑工程学院、潍坊学院、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是学校首位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教师。她担任山东省“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评审专家,受邀到多所高校讲示范课、作报告、交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青年教师听课、评课,献计献策。她积极帮助后续历届参赛选手,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料,为参赛老师答疑解惑,鼓励他们全力拼搏。她作为身边榜样成为青年教师砥砺前行的力量,潍坊学院连续多年在省级青教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建筑学专业博士点少、全国范围建筑学博士紧缺的情况下,唐魁2018年在职考取山东建筑大学与深圳建科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绿色建筑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叶青女士,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向学者型教师不断迈进。勇挑重担勤勉尽责唐魁积极参与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多次驱车前往潍坊学院帮扶的国家级贫困村聊城冠县戴里庄开展工作。她克服严寒气候进行调研,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励志小镇”方案,并被当地政府采纳实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她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认真撰写山东省2018年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材料,助力戴里庄田园综合体在评审中脱颖而出,获得6000万资助,全省仅四家通过审批。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仍心系党的扶贫工作,克服一切困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利用假期为安顺校区办公楼庭院进行改造设计,冒着酷暑进行测量、建模,综合考虑提出两个可行的方案,并绘制了详尽图纸。经过学校评估,方案二被采纳实施,建成后获得师生称赞。她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利用假期参与“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学院”的调研策划,申报转型建设山东技术师范大学,申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工作。 她积极组织交流活动,增进跨年级互动。她邀请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介绍竞赛经验、考研心得、画图技法,鼓励他们在毕业后去帮助更多的在校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毕业生在读研深造或工作时获取了专业前沿资料,会打包发回来,反哺老师的教学。她邀请优秀的毕业生重返母校做讲座,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不负韶华。严格自律 热心助人唐魁积极向同事和领导请教,虚心接受建议,她持续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以诚相待、真心相助,知感恩、勤付出、肯吃苦。对向自己求助的老师和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尽一切办法助其渡过难关。无论是下班后帮同事修改教学设计,利用周末时间帮老师们磨课,还是与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打电话聊到深夜,唐魁始终保持着耐心与细心,不计个人得失,甘为人梯。她用点滴行动赢得大家信任,工作氛围和谐、工作开展高效。疫情封校期间,她带头坚守岗位,全力做好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为了做到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她对建工学院的师生进行问卷调研,针对反馈问题,解决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唐魁同志勇于担当教师的时代重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始终如一,尽自己所能发挥出了一名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文图:张梦瑶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09-20陈汇才,男,1975年8月生,山东寒亭人,中共党员,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陈汇才同志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充分展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良好形象。他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获评潍坊市“党员育人先锋”,是潍坊学院第十四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连续多年获得潍坊学院“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汇才自觉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教育教学各领域,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更是埋藏在陈老师心底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陈老师是潍坊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骨干成员。在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中,他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对应要点。他注重结合当前实际开展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有目的地对学生开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该院2014级一名同学在学习《专业认识与学业规划》课程之后,专门给陈老师写了一封信:“您可能不认识我,但听了您的课之后,也不知道具体哪些话语给我很大的触动,使我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观,让我从沮丧、彷徨、无助的心态中脱离了出来,我一定努力进取,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女孩。”自2001年9月至2016年7月,15年的时间里,陈汇才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一直兼职担任辅导员工作,培养毕业生1200余人。翻开陈老师留存的10多本工作日记,这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联系方式、奖惩记录、兴趣爱好和党团发展等各种信息。“有困难找老师”是他在每一届学生开学第一课的郑重承诺;“有问题欢迎随时联系老师”是在每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殷切叮嘱。他曾先后垫付3万余元,帮助50多位学生度过难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年教师节都是陈老师最开心的日子,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发送的祝福被视为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爱岗敬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陈汇才担任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他所在支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结合支部特色,围绕“七个有力”,紧扣“六个一”验收标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组织形式,按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的“1234”工作思路,努力培育创建“三全育人成绩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样板支部,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被评为潍坊市教育系统“战疫育人先进党组织”,2021年被评为潍坊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被评为2021年度潍坊市教育工委五星级“先锋党支部”。他坚持以身作则当好“领头雁”,教学科研成绩突出。他是学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讲授10多门专业课程,年均工作量700多学时,连续10多年教学效果优秀;他是山东省联盟在线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主持人,获评潍坊学院一流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营销渠道管理》主要成员;他主持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山东省职工教育协会教研立项3项,校级教研立项2项;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位获市级以上教研奖励3项,潍坊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他指导的1篇学生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在科研方面,他是潍坊市第二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人才;他主持市级立项6项,校级立项2项,参与多项省市级立项。陈汇才自2016年9月任教研室副主任以来,他积极主动承担教研室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及教学改革。他积极参与山东省经济管理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等事项的申报与验收工作。他主要参与并完成经济管理学院2017版、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组织团队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在线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流课程。他还主动认真指导教研室青年教师成长。创新创业教育成绩突出陈汇才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为依托,做好“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虚拟党支部,搭建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21年他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先锋。他是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库专家,学校及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金奖1项(历史突破),银奖1项,铜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2项。作为高校专业教师是不用坐班的,但几乎每天都会在学校办公室看到陈老师忙碌的身影,有时甚至到深夜。他长期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之余,通过面谈、短信、钉钉、QQ、微信及E-mail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在学科竞赛指导、专业知识答疑、考研咨询辅导、就业政策咨询、个人问题疏导等方面积极服务学生。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的办公室,能有学生来找我,是高兴的事,有满满的成就感。”陈老师对学生总是面带笑容,有问必答。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孙绘景同学在考取杭州师范大学后特意感谢了陈老师的专业指导。她说:“与陈老师的交流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夯实了专业基础”。考取北京林业大学的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邢方圆同学,在考研经验交流中强调了陈老师创新创业指导的作用:“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赛经历和成绩,是我参加研究生复试的最大底气”。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陈汇才所带领的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逐渐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该支部的老师们团结、奉献、追求卓越,“党建+过硬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该支部组建了以陈汇才、周桂芹为负责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以郑明亮、韩喜艳为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提升团队,以张莹、李萍为负责人的实践能力提升团队,以刘培芳、李英为负责人的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各司其职,争先创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郎益伟书记参加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挂职工作,现任职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博文新村,助力乡村振兴;韩喜艳老师是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骨干成员,成功晋级副教授并被获聘校“杰青人才”;郑明亮老师是山东省软科学评审专家、潍坊市社会基层行首席专家、潍坊市“拔尖人才”、潍坊学院“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该党支部积极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他支部从支部书记、支委会、党员、过硬项目、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形成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经济管理学院以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为依托,以教师第二党支部为主体,整合学院其他4个教师党支部以及3个学生党支部的骨干力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虚拟党支部。每个专业都精选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科竞赛项目,积极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陈汇才作为一线教师,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他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负责地履行了一名党员的神圣责任。他以高尚的师德、创新的理念、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发挥了榜样的力量,谱写了赤诚奉献的育人新篇章。(文:邓建波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09-04张德辉,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组织员、辅导员,中共党员,2008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我校工作。他工作上踏实认真,为人诚恳忠厚;生活中孝老爱亲,真情奉献。在3月份我市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该同志主动请缨担任社区志愿者,受到街道、社区领导和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社区抗疫挺身而出在金马怡园疫情防控一线,忙碌的身影中活跃着这样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洁白的防护服上,红色的党旗贴纸引人注目。他背着沉甸甸的喷雾器、消毒机等消杀器械,全副武装地进行着消杀工作。消毒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消毒水的味道刺鼻难受,他却毫不介意,一步步奔走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3月18日,为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新城街道第一时间组建了居住在防控区的志愿者消杀队。张德辉老师毫不犹豫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金马社区抗疫志愿者中的一份子,并担任消杀队一组组长一职。每每几个小时的消杀工作完成后,张老师都会大汗淋漓,消毒水呛出的泪水夹杂着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但作为消杀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张老师从不喊苦叫累,虽体力不及其他年轻志愿者,消杀工作却总是冲在前头。问及为何选择当社区志愿者时,张老师说:“我是退役军人,又是党员,应当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里我是学生的辅导员,但因为社区疫情缘故不能为学生服务,深感遗憾,希望能在社区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言语质朴,却铿锵有力。爱岗敬业 艰苦奋斗工作中的张德辉积极乐观,有时还比较幽默风趣,他时刻坚持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部队上好的工作方法与高校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服务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不断用十九大精神来充实和完善自我,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人民教师。他认真履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勤奋上进,克服家庭重重困难,服从组织安排,认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遇事积极向领导请示汇报,团结同志,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辅导员岗位上,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严格坚持上下班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检查督促学生做好安全卫生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学生管理基础工作,按时、按要求搞好学生的综合测评及思想状况、家庭状况摸底工作;积极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班会,将上级传达的有关指示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每名同学,以安全稳定为首要工作目标。抓好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领导团队,并引导督促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积极抓好毕业生就业督导、学生考研、考公、考编等信息的登统工作,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全面准确掌握各班学生学费缴纳、奖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情况,认真做好帮扶工作。他平时还注意着重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牢固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发展。在专职组织员岗位上,他更是尽心尽责。他负责接转党员组织关系,配合其他同志做好党内年终统计工作,做好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上报工作。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训、考试和成绩上报工作。配合、指导党支部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督促各党支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好支部生活日、“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认真做好“灯塔-党建在线”管理使用工作,配合组织部搞好历史党员遗留问题相关工作。协助党总支书记搞好“主题党日”工作,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作为联络员,认真及时转达学校的有关通知精神及院系领导和院系材料的上报工作。作为“双报到”工作的联络员,他经常联系服务社区的负责同志,定期开展“双报到”活动,并及时将此项活动的相关报道送达组织部和院报。孝老爱亲 爱心永恒张德辉常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是不能攀比的”。2008年10月,部队转业后他没有向其他军转干部一样选择公检法,而是为了照顾妻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潍坊学院。他1999年9月结婚,2001年5月女儿出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2年5月24日,对于张德辉来说是个黑暗的日子,他的妻子因身体不适鼻咽部查出患有右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当时女儿刚刚周岁。妻子在治疗过程中,张德辉怕影响她的情绪,不敢当着妻子的面流泪,然而当他看到妻子在治疗过程中日渐消瘦,因放疗反应经常吃不下饭、甚至不吃饭,心疼得他经常背后偷偷地以泪洗面。当时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生活的艰辛只有他自己体会着、承受着……然而祸不单行,他的母亲2016年7月1日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至今仍每周透析治疗3次,他的父亲又在2020年冬天至2021年1月份因突发心脏病前后两次手术做了四个支架,花了不少钱,这些对于张德辉来说压力更大了,但是张德辉经常说,生活困难点无所谓,关键是心态要好,生活的幸福指数要高。因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至今他们一家仍挤在70多平的房子里。张德辉的父母都在德州农村,他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嘘寒问暖,到了冬天农村家里很冷,没有暖气,他就自己挤钱给老人安装上了土暖气,这些年来还给老人买上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让老人尽量晚年生活得幸福些,他还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寄给父母做零花钱、交房租(他母亲因尿毒症透析需要,在老家的人民医院附近租了房子)。2012年秋天,他妻子又被查出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这病需要终生服药。2014年他妻子因放疗并发症耳聋了,目前还天天佩戴着助听器。面对因疾病折磨得脾气古怪的妻子,他怀着心疼与爱怜任劳任怨,精心陪护;他为了工作和照顾妻子两不误,一年四季早上都是五点多就起床做早饭、打扫卫生、收拾完再早早来上班,生活的艰辛在张德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张德辉生活非常节俭,穿着也是非常朴素,他还经常在班会上教导他的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买东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教育学生父母的钱都是血汗钱,一定要注意勤俭节约。他还经常说,一个家庭,不管富有还是贫困,都要以和为贵,和气乃兴家之本,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家和万事兴。张德辉自2008年部队转业到潍坊学院工作以来,曾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宿舍管理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卫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底还被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评为工作先进个人。(文:朱志远 王慧婷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丹琳)
发布时间:2022-08-10韩锴,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2013年中科院微电子所博士毕业后来校工作,现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他讲政治,疫情当前主动请战;他有爱心,学生的事最让他放心不下;他善创新,抓党建把支部带进全省样板支部育建单位序列,抓教学科研取得优异成绩,是当之无愧的“双带头人”。 勇毅逆行 居家健康监测中心的“大管家” 使命召唤,勇当先锋。3月14日,新冠疫情再次来袭,学校果断实施了封闭管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韩锴第一个报名驻校工作,但因家里有两个孩子和父母需要照顾而被领导婉拒。3月20日,安顺校区紧急寻求抗疫支援,韩锴再次请战,还在支部钉钉群里号召党员跟我上。关键时刻,他顾不得许多,尽管第二天是跟爱人结婚10周年纪念日,此前还做了许多计划与准备。疫情当前,“大家”与“小家”必须有所取舍,他放下陪伴,选择逆风而上,毫不犹豫地简单收拾行装,坐上了发往安顺校区的专车。来到安顺当晚,韩锴主动要求承担最具风险的工作,下沉到抗疫最前线。凌晨1点多,他住进了集中居家健康监测点,近距离服务集中居家健康监测人员。作为集中居家健康监测点的“大管家”,事无巨细都要由韩锴带领的管控服务小组负责,例如一日三餐和生活物资如香皂、卫生纸、垃圾袋等的发放、垃圾回收、打扫卫生等,随时关注并解决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问题和需求,还要负责监控每位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的身体状况,一日三统计,核酸检测、防疫消杀更是样样不漏。送饮用水,他一次能提两大桶爬五层楼,二百多斤的一个胖子,穿着防护服每天上下五楼无数次,汗透衣背是常态,困了就合衣坐在凳子上眯一会儿……尽管如此,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只为了与抗击疫情赛跑,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居家健康监测点的21天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挥洒热血、攻坚克难的抗疫故事,学校官微专篇报道。从他的身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的执着与坚定。 春风化雨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韩锴执着践行的理念。他爱生如子,珍惜每一堂课。2020年9月份到北京出差时,他不慎踝骨骨折,手术后本应居家休养,但那个学期正给大三、大四的学生上专业核心课程,韩锴挂念自己的学生,在家休养了一个星期,就坐着轮椅出现在课堂上。上课的激情让他忽略了身体上的疼痛,但每上完一次课,脚踝都会肿胀,需要卧床休息好长时间。他咬牙坚持,因为他深深懂得言传身教的意义。作为专业教师,韩锴不只关注学生的课堂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辅导员,“Feel free to contact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I will always be there”,这是韩锴对学生的承诺,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担任201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辅导员三年,把一个有8名学生降级试读的后进班级转变为校级优秀班集体。作为学业导师,每年新生入学教育,韩锴总会准备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要求学生制定四年的学业规划。他主动走近学生,许多学生也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通过个别谈心、义务讲座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逐渐对未来有了清晰认知和目标规划。他担任2015级微电子专业学业导师,班级考研率达38.5%,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学生的事最让他放心不下,即使在抗疫最忙碌的时候,他也念念不忘学生考研复试,抽时间给复试学生在线指导。因为深受学生喜爱,韩锴老师2019年被评为“潍院好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创新创优 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的“双带头人” 2019年,物电学院教师二支部获批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就如何把支部建设好,韩锴带头学习党务工作知识,带头研究党建工作规律,带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带头思考培育创建思路,颇费了一番功夫。在韩锴推动下,总结凝练了支部建设“12365”党建工作法,创新设置了“专题党小组”,精心打造了党员博士服务团“三进三服务”、导师加油站、量子大讲堂等党建品牌活动,形成了党建育人工作体系,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组织开展党员博士服务团走进企业服务创新活动,获得企业出资的横向研发合作项目10余项,项目资金达1000万元,抓党建促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通过考研辅导、创新指导等“专题党小组”领衔挂帅、强力推进,物电学院连续4次被学校评为“考研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省级以上奖项15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40余项。这些工作,都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和应用型大学建设验收打下了坚实业务基础,提供了坚强保障。在个人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上,韩锴作为“双带头人”同样毫不含糊。他主讲四门专业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550学时,教学效果多次优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纵向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总经费22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2017年入选学校杰青计划,2018年被评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获潍坊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做好个人教学科研工作之外,韩锴还积极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分享给新入职的老师,帮助他们迅速渡过新手期,作为“青年教师导师”指导两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用个人主持的科研项目经费搭建公共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该团队入选学校首批青创团队,发挥了良好的“双带头人”作用。(文:贺志波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2-07-12“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让人终生受益的一份幸运。计算机工程学院大四的同学们,用手中的笔、用真挚的情,记录和展现了一批陪伴他们四年成长的“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这个凤凰花开的路口,有老师的叮咛和祝福,有学子的感恩与不舍,共同书写一幅师德大爱的幸福篇章。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冷暖。洪璐老师在潍坊学院任教十余年,现任计算机工程学院网络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是大学四年陪伴我们班级时间最长的一名专业老师,主要教授了《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等主干课程,我们和洪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踏进教室时,他总是面带微笑,让人倍感亲切。平日在校园里碰见洪老师,跟他打招呼他总是能热情回应,感觉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更像是我们的家人!我心目中的洪老师是学生的表率,他经常与学生交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创造。他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与我们的交流都是非常密切的。课堂上,他不仅学识渊博,还非常注重我们的学习效果,能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们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关心我们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课堂所学。生活中,他不仅是良师也是益友,当我们课下遇到专业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他还主动关心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就业问题,他会热情地指导和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类问题,深受班级同学的尊敬与喜爱。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但尤其宜致力于导,导是高级的教。只有循循善诱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学术专业上的导师”。在我心目中,洪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他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学习特点,授课时能以其独特的授课魅力和教学逻辑来吸引学生,语言标准且生动幽默;手势表情配合恰当;条理清晰,简洁而富有哲理;授课简明扼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心目中的洪老师还是一位道德高尚、敬业奉献的好老师。他对待学问严谨认真,不照本宣科,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他热爱教育事业,不断给自身充电,紧跟时代节奏,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教授最新的信息与知识。这些优秀品质都是我在向洪老师请教学习以及交往中亲身感受到的。“一届又一届送走的毕业生是我最难忘的。”这是洪老师在我们临近毕业时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一个前行的指路人,一座光彩夺目的灯塔,他也许不会在你浩瀚的生活中留下太多痕迹,但他留下的只言片语会在你今后的生活中让你终身受益,他授人渔而不授人鱼,留下那最美丽的身影,脸上始终挂着谦虚和蔼的微笑。【老师寄语】永远不要忽视自己精神的成长,它会让我们更加稳重、包容和坚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拥有更多生活的智慧,收获更多幸福和快乐,祝愿你们的心灵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文:计算机工程学院2018级网络工程(移动嵌入式开发)1班 仉新焜)
发布时间:2022-06-01孙逸潇,2019级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同时也是一名热爱古诗词的理工女生。她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线上百人团,参与《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录制。作家白落梅曾言,历一场秦汉风烟,听一段魏晋逸事,抄一部隋朝经文,读一首唐诗,临一阕宋词,喝一壶茶,遇一知音,一生恍惚而过。古诗词是一道跨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孙逸潇,去欣赏她眼中的诗词风景。少年心事当拏云 人间有味是诗词不管是古装剧的层出不穷、经久不衰,还是“汉服热”“国潮热”的流行,各种多样化的形式都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怀念和传承,古诗词的魅力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青年自觉地去感悟他们的韵味,体会不同时代的文化风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孙逸潇与古诗词的初相遇源于初中时期的一次课外活动。正值青春年少的姑娘遇上古诗词,接触到汉服,便一眼万年。她切身地体验到了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自此,便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孙逸潇认为古诗词有一种独特的浪漫。“古诗词能够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能够通过它来感悟到文字的力量。短短几行文字,却依然能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孙逸潇与古诗词的灵魂畅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她的专业是环境工程,但她对古诗词的热爱从未消减。在大一上学期末通识教育选修选课时,她不假思索地凭着一股热爱的劲儿,坚定地选择了研究古代文学的魏红梅老师所教授的《孔子与论语》课程。第一节实体课正式上课前,大胆又充满想法的孙逸潇便走到讲台前简单地向魏老师介绍自己,并说明将来有跨专业考研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凌云壮志的少年形象就这么在魏红梅老师的心里扎了根。当《2022中国诗词大会》报名通道正式开启后,学校便开展了学院选拔赛。许是因为孙逸潇对古诗词的热爱不同于魏老师所见的其他理科生,又或是源自日常交流积累的信任,魏红梅老师得知校内选拔赛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了来自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孙逸潇。在魏老师的鼓励下,她抱着勇敢尝试的心态以及对古诗词的热爱,决定参加校内选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孙逸潇成功在校内选拔赛中胜出,跟随宫存波老师前往济南,去参加省级选拔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功作为线上百人团中的一员参与节目录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自初中时期与古诗词结下情缘后,孙逸潇常常流连忘返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谢婉莹的《唐宋名家词赏析》,贺新辉的《元曲鉴赏辞典》等著作,图书馆、书吧也都留下了她追寻古诗词的足迹。正因如此,她才会坦坦荡荡地笑着说自己是一个被幸运眷顾的孩子。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间有味的诗词,被孙逸潇热爱着,传承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青春年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孙逸潇线上参加《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时,时间和场地成为一大问题。在魏红梅老师和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其他老师的共同协调下,她得以在一间独立的宿舍内准时参与录制。谈及节目录制时老师们给予的帮助,孙逸潇满怀感激地说:“十分感谢各位老师贴心的帮助。由于节目录制一般到凌晨,会影响到宿舍其他同学休息,老师们不辞辛劳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是在各位老师的支持下,孙逸潇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准备比赛,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实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真正了解到幕后的故事,才会发现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什么。孙逸潇回忆道,在第一次正式录制前,她接到导演的通知,告知她会参与现场连线。当孙逸潇知道这一消息后,她在线下多方面准备自己的措辞,同时利用周末时间去附近的超市买了一份潍县萝卜,计划着如果有时间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可当真正与节目录制现场连线成功的那一刻,她整个人像是感觉在做梦一样,之前在脑海中拟定的讲话稿也不知从何说起。许是看出了孙逸潇一时间的茫然,又因为节目录制时恰逢新旧年之交,嘉宾评委康震老师便问她,会模仿哪些老虎的动作呢?亲切的话语慢慢让她找回了状态,开始自然地和康震老师以及现场选手互动。当连线结束后,她意识到随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众所周知,意识影响行动,因为想要追求更完美的自己,孙逸潇吸取第一次视频连线的教训,主动地在线下反复练习说话的技巧。比如在参赛空余时间里,观看TED演讲《3个声音秘诀,让你说话更自信》,观看题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吗?》的辩论赛等等。在有意识的训练后,孙逸潇的思维灵敏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到第二次现场连线孙逸潇的时候,她不再迷茫,不再怯场,能够清晰流畅地与现场主持人和评委老师对答,并祝福现场选手都能够超常发挥。“十分感谢这次与古诗词的相遇,它让我收获满满。”她这么说道。对于孙逸潇来说,这不只是一次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她的人生路上的转折点。抬头仰望“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星空;低头细嗅“秋荷一点滴,青叶坠玄天”的清香。在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孙逸潇选择停下匆匆步履,在诗酒中绽放人生芳华。当一切繁华和热闹过去,藏于心底的诗词,才是最终的相伴和美好。竹杖芒鞋轻胜马 满腔热爱任平生“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不知不觉间,一个半月的录制时间已经悄悄溜走。回想从第一期到第十期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孙逸潇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颇丰。“说实在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比赛,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的眼界与格局被打开了。”谈及收获,孙逸潇这样说道。之前的她也会焦虑,也会迷茫,也会因为身旁同学比自己更优秀而自卑。但是通过参加本次大赛,她有了新的感悟。“不必在意某一阶段别人比我们跑得快,只要我们有目标,只要我们在路上,我们终有一天会成为优秀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在见识到其他更优秀的人后依然坚定的相信自己,这是孙逸潇此次参赛最大的收获。比赛虽已结束,但在整个过程中带给孙逸潇的影响却是永远的。一直以来,孙逸潇的偶像便是北师大的中文系教授———康震老师。她对我们说:“康震老师好比星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我渴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当比赛现场和线上百人团视频连线时,孙逸潇有幸和偶像面对面交流了片刻,这种无形的力量更加巩固了她跨专业考研的想法,也激励着她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勇往直前。关于未来规划,孙逸潇立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新一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古代文学。“我认为那些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的古诗词,从来不是文科生的专属,只要你愿意尝试,它们会成为你一生的挚爱。”学习环境工程的孙逸潇并没有被专业所限,她鼓励每一位学弟学妹都要努力尝试,勇敢走出舒适圈,去欣赏更多不一样的风景,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不断改变、不断挑战的过程中遇见更新的自己。孙逸潇坦言,古诗词将会是自己的未来规划里最重要的一笔,她想要将自己的满腔热爱投入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去,弯下腰来探索古代文学的新世界,也希望可以用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点燃人们心中对古诗词的热爱之火。提起古诗词,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其晦涩难懂。但只要我们像孙逸潇一样静下来用心去感悟,就会慢慢发现诗中饱含着的人性之暖,承载着的感动之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孙逸潇跨越千年拥抱大美诗词,古为今用追寻浪漫诗意。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她将永怀热爱之心,并在一分一秒中把握时间的脉搏,只愿将来回首往昔时,可细品天赐的诗意。(文:学生记者 李芮 毛倩 编辑:郭然)
发布时间:2022-05-13考研是一场“战役”、一场“拉练”、一场人生的“预演”。考研是漫长的黑夜,忍住了熬过去,见到的就是黎明的曙光。2022年考研尘埃落定,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马婷终于实现了她的“名校梦”,成为了东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明确目标 笃志躬行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大三上学期,马婷正式确定了考研目标。从决定考研那一刻起,马婷便开始进行目标院校的选择。她通过网上查询考研相关资料以及询问考研上岸的学长学姐,渐渐明确了自己的考研院校。她最终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一所位于北京地区的双一流重点大学。名校梦每个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马婷一样勇于挑战。谈及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原因,马婷娓娓道来:“我选择考研院校先是确定了目标地区,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的。我比较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想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好好感受一下北京城的文化风俗。其次,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比较喜欢农业相关的知识,想要更多地涉猎一些农业知识。选择中国农业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学历,也算是实现一个‘名校梦’吧。”明确了考研目标,就要付诸行动。马婷是一个沉稳踏实、有条理的女生,她总是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明确考研目标后她为自己制定了合理的复习规划。首先是英语和数学的复习,公共课打好基础是关键。从3月份马婷便开始了英语和数学的备考征程。她暑假前先是进行英语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完成数学基础课程学习;暑假则进行英语和数学强化学习;10月份开始真题训练,12月份开始做模拟试题。政治复习在9月份开始进行,马婷根据政治学科特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复习,她直接进行了强化学习,配套肖秀荣1000题进行复习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从暑假开始,马婷构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反复背诵专业课资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她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专属考研规划。她每个月都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细化到每一周每一天,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计划进行复习。考研和高考不同,高考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而考研是一个人的征程,要自己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自己检测学习进度。“考研与高考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高考更像是完成一种使命,而考研更多的则是一个成年人面对未来平静的选择。”马婷说道。作为一个成年人,马婷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她笃定自己的考研目标,并坚定地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舒缓压力 奋力前进考研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是一场只有到终点才能见分晓的比赛。在比赛途中,有人会气馁,有人会迷茫,也有人会放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磨练的更多是人的意志。这同时也是一场持久战,是否能坚持下去的毅力,遭遇挫折时的压力,害怕失败的焦虑,这些都有可能是压垮考研学子备考心态的最后一根稻草。马婷在备考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害怕自己会失败,害怕自己即使努力了还是做不到。这种害怕和紧张的感觉,时常让她失眠焦虑;这种心理,让她原本紧张的复习进程变得更加艰难。就在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之时,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老师告诉她:“不要去想会不会失败,失败了又会怎么样,与其想这么多,倒不如什么都不要想,沉下心来好好复习。”老师的话语,让马婷的焦虑减少了许多,她不再过多地关注结果,而是用心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回首过去,马婷坦然地说道:“做任何一件事情,压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压力,我们要想尽办法和它和谐相处。先制定好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去完成,通过目标一步步的完成,就会增加你的信心,渐渐的这种压力就会转变成一种自信。”压力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学会正视压力,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压力,就能将压力转变为巨大的动力。马婷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复习过程中,偶尔也会心情烦躁,产生不想学习的想法。每当这时,她就会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去操场上跑跑步,几公里过后,一切烦恼都随风飘散了。心情不好的时候,美食总是能让人疗愈。马婷在情绪低沉时,经常也会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甜点,或吃一顿自己喜欢的饭。享受美食过后,一切不好的情绪似乎都消失了,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她在备考过程中也有适当的放松,会在结束一周紧张的学习之后,出去逛逛街,看看外面的风景,享受惬意的生活。“只有学会适当的放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马婷说道。生命中总有一段时光,除了勇敢面对,别无选择。考研便是一次没有退路的战斗,纵使前路艰难险阻,也必须咬紧牙关拼命向前。马婷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克服了自己焦虑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舒缓自己的压力,拼尽全力熬过了考研这场漫长的战役。 梦想花开 感恩有你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马婷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马婷成功进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复试。但由于心理压力比较大,没有做好充足的复试准备,马婷很遗憾地在复试中落选了。可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将自己落选的悲痛转化为力量,认真地研究调剂的相关资料。她从老师那儿得知东北大学有调剂名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东北大学投递了调剂信息。而此时距离复试只有三四天的时间了,马婷稳扎稳打,全身心投入到东北大学复试的准备。当得知被东北大学拟录取通知的那一刻,马婷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她的梦想在无数个夜晚挑灯奋战中,在无数个清晨的朗读声中开出了美妙的花,结出了成熟的果。马婷回忆道:“那段艰难的调剂时光,是在朋友和家人的关怀和帮助中走过来的。朋友的手机铃声《不用去猜》也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决心。‘灯不会在任何时候为我照亮,也不用去猜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听着这首歌,慢慢释然,走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一路走来,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都给她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马婷眼含泪花地说道:“我的父母从来不会给我很大的压力,她们不会要求我考多么好。而是告诉我选择自己想走的路,用心去做就好了,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马婷走过漫长考研时光的坚强支撑。在考研的漫长道路中,马婷的老师们也像黑夜中的灯塔,在她迷茫时为她指点迷津,在她失眠焦虑的时候给予细心的开导,在她复试准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她耐心的解答,在她落选后及时帮她关注调剂信息。这些点点滴滴都深刻地印在马婷的心里,永远不能忘怀。“十分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帮助,遇到她们是我大学时期最大的幸运。有幸遇见,感恩有您。”马婷想到曾经对自己提供帮助的老师们,热泪盈眶。考研是一场考验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的马拉松比赛,每一个成功上岸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还有对人生旅途更高远的追求。人生应该就像掌纹,虽然弯弯曲曲,但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起点有多低,前进的道路有多难,只要自己不放弃,坚定目标奋力向前,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文:学生记者付文艳 编辑:郭然)
发布时间:2022-05-06她,曾参军两年,衣着军装守卫一方国土;她,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她,在大学生科技节中多次获奖。她就是我校传媒学院2018级数字媒体专业的孙彩宇———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准硕士研究生,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备考经历,近距离感受一下她的考研经验吧。军旅磨炼意志 优秀源于点滴“经历风雨,便能成长;一场搏击,增添胆量;一圈年轮,塑造一次辉煌。”军旅生涯带来的是责任和担当,留下的是坚毅和勇气。部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学校,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孙彩宇在2016年新生入学之时便选择参军入伍,立志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孙彩宇的爷爷是一名军人,从小受爷爷的熏陶和影响,对军队生活的向往早就扎根在了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是她从小的梦想。参军后她被分配到吉林省吉林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话务女兵。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话务女兵,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熟记上百个电话号码及对应的姓名职务,负责日常机关通讯以及转接首长电话,面对来访电话询问时,需在三秒钟内给出答复。这不仅仅是硬性信息熟记,而且还要随机应变,解决来电者的问题。通过日复一日严格地训练,增强了她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军装带来的荣誉,也感受到了军人的艰辛。军旅生活不仅仅有高强度的训练,还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连队空闲时间,孙彩宇阅读了许多国内外名著,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她还自学吉他,陶冶艺术情操。两年军旅生活结束之时,她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优秀义务兵”荣誉称号。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独特的经历,更是一份责任担当,一份坚韧的意志。这种意志对她后来的学习和考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8年,孙彩宇从军队退役回到潍坊学院继续读书,此时的孙彩宇已由刚进大学校园时的懵懂少年蜕变成有着清晰自我认知的成年人。她知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她内心真正喜欢的学习方向。基于退伍军人的政策优势,孙彩宇果断从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专业转入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因为热爱,每一节专业课她都聚精会神地听讲,从不缺席。老师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课后有趣的实践作业,都让孙彩宇对数字媒体愈加喜欢。学习之余,孙彩宇作为“上进小分队”队长还参加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的比赛,其中H5作品互动视频《柯柯》、拍摄剪辑作品《城市复苏》、个人海报作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都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中获得奖项。孙彩宇不仅在专业领域广泛参加比赛,她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多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辩论比赛,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优秀源于她日常的努力,量变引起质变,孙彩宇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让她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明确考研目标 制定科学规划英国演说家博恩·崔西曾说过:“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出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热爱,孙彩宇想通过考研更进一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在大三时,孙彩宇了解到退伍大学生可以通过士兵计划考研,她便登录研究生招生网站查询符合目标的士兵计划考研院校。她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分析,以及学校往年招生计划和分数线的划定,最终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培养了大量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孙彩宇占据士兵计划考研政策优势,但要想考入传媒学子的梦想学府,这个目标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心之所向,笃定必达。经过反复斟酌,她鼓足勇气,最终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新媒体视觉创意与制作方向。自从确定好报考院校以及报考专业后,孙彩宇便开始搜集学习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英语是考研学子的一大关口,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提升成绩。每天早晨背诵英语单词是孙彩宇的常态,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孙彩宇的英语单词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量的英语真题,刷完再来一遍,她慢慢地摸清了真题的出题思路以及各种常见问题的问法。在大量的练习中,孙彩宇不断熟悉做题的方法,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政治学习方面,她选择前期看视频过课本,对大体框架有一个系统掌握。在前期学习过程中配合1000题,加深记忆理解。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坚持下来是成功的关键。专业课方面,熟悉课本,建立知识框架结构是孙彩宇首先要做的事情。孙彩宇说:“专业课学习一定要扎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盖房子,要想房子盖的高,地基一定要筑牢,因此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不可好高骛远。”“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孙彩宇的努力终没有被辜负,她成功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的初试,查询成绩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不断超越自我 迎接胜利曙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谈及备考过程中的困难,孙彩宇说:“考研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你能否日复一日的坚持,在考研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比赢了任何人都精彩。”当我们产生焦虑、厌学的心理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那个意志力不够坚定的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寻找更加优秀的自己。为了保持学习效率,孙彩宇在心情烦闷的时候,没有选择强迫自己继续学习,而是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缓解学习压力,从而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不下去的时候,孙彩宇戴上耳机,一边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边在操场上跑步。几公里后,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运动是让人身心放松最快的方式,通过运动可以让人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快乐和兴奋感,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是孙彩宇在备考路上克服焦虑、摆脱烦躁的秘诀。她通过适当的调节方式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在考研这场马拉松比赛中脱颖而出。中国传媒大学拟录取的通知是对她曾经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的最好回报。孙彩宇说,考研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传媒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考研,学院为考研同学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考研教室。为解决疫情防控形势下面试复试工作,学院为学生们安排了复试面试场所和模拟教室。目前已有9名同学,顺利通过复试,同孙彩宇一样,被自己心仪的学校拟录取。孙彩宇满怀感激地说:“十分感谢辅导员辛桂京老师和同学们在我迷茫时给予的指导与帮助。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幸此生,感恩遇见!”“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是对孙彩宇考研奋斗历程最真实的写照。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潍院学子的巾帼风采,感受到了潍院人追逐梦想的力量!(学生记者:付文艳)
发布时间:2022-04-22他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连续两年专业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均为专业第一。他刻苦钻研,在竞赛生涯中,连续两年获得蓝桥杯大赛一等奖和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团队的奖项,2021年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他热爱社会实践,在暑假期间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获得了优秀个人荣誉奖。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中。有人风雨前行,有人梦里点灯,他就是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来自计算机工程学院2019级网络工程专业一班的张开元。扬帆但信风 刚进入大学时,张开元和多数大学生一样,就像是鱼儿从小溪游入大海,自由了许多,但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迷茫和挑战也悄然而至。可张开元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脚踏实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张开元说:“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只有把握今天才能拥有明天的主动权。”对于高中学文科的张开元来说,专业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中最难的是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的转化,固有思维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张开元说道。但他没有畏惧逃避———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积极与老师讨论专业问题并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开元成功克服了专业课问题,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忙碌而又容易懈怠的大学阶段,他深谙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春考生,张开元自知自己的“底子”不如其他同学,于是买了有关书籍课下研读,在其他同学休闲娱乐消遣时光的时候,张开元没有贪图享乐,而是通过研读书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张开元还一直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每天的任务与计划,从容不迫地应对每一次挑战。大二上学期,蓝桥杯全国总决赛、期末考试和社团的工作等等,一时间多方的压力向他袭来,他一度焦头烂额。但求于上进的他不甘被焦虑的情绪淹没,他开始严格规划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时间分为三大块:上午和早晨适合记忆,于是他将竞赛和考试中需要背诵的东西放在上午完成;下午精力充沛,适合完成考试计划;晚上适合深入思考,正是冲刺竞赛难题的大好时间。因为每天的课程安排与活动安排不同,张开元还喜欢把时间分为“碎片化时间”和“大块化时间”,碎片化时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便处理一些琐碎事情,大块化时间便集中精力复习功课或者解决竞赛难题。鲜花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迷茫,就像生活中的水,平乏无味却又无处不在,久而久之,就会渗透出汩汩水流,汇而成海,只有自己才能将自己摆渡到彼岸。张开元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着,活在当下,不畏将来,心有所期,全力以赴!苦寒来梅香 优秀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成就谦虚地归结为幸运,殊不知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幸运才会接踵而至。“被优秀的人影响,自己也会努力慢慢变得优秀。”张开元常说,遇到了优秀并且热情帮助他的学长学姐是他的幸运。学长学姐的一次关于学科竞赛的宣讲,让张开元对竞赛有了大体认识。新鲜的事物激起了张开元的兴趣,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创新实验室的选拔,在选拔考试前夕张开元选择了题海战术来弥补对竞赛知识方面的空缺。学长学姐会不时地询问张开元的刷题进度并热情地为他答疑解惑,最终张开元以计算机学院2019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创新实验室。也正是因为学长学姐们的指引,他才坚定了走竞赛这条道路的决心,使他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动力。此后,张开元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之外,在课外之余还会参加许多竞赛。如果说课本知识是枯燥的理论堆积,那竞赛就是丰富的实践,竞赛不仅为张开元拓宽了眼界,而且对于他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张开元看来,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至关重要,同样通过实践也更加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胜败乃兵家常事。当提及失败与困境问题时,张开元说道:“偶尔会有失落,但会很快调节过来,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在大二下学期的ICPC竞赛中,他本来自信满满地准备比赛,预期是铜牌。但因为赛前的一次生病使张开元发挥失常,最终结果与奖牌失之交臂。张开元因为这次的失误,心情低落了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在以后的日子里,张开元鉴前毖后,反思自己的失误,改进自己的不足,最终在CCPC竞赛中展露头角,他和他的队友们一起为潍坊学院摘得CCPC赛事中第一块铜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住磨练的人,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遇顺境,他处之淡然;遇逆境,他处之泰然。张开元脚踏实地,以谦虚之心领岁月教诲,以虔诚之志敬来日方长。 铭记恩情存 “平心而论,我在学校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我的贵人。”张开元说道。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为张开元扬起了知识的风帆。在张开元看来,老师们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们如同繁星一般,不争日月之辉,照耀张开元前进的道路。他非常喜欢跟老师聊天,老师们不仅会给张开元一些专业课上的建议,而且也会跟他聊一些生活趣事,分享一些经验。“老师每次帮我解答难题后都会为我拓展一下专业知识面,这让我受益匪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张开元说道。有一次张开元在实验室做实验,绞尽脑汁都没有思路,专业课老师看到他一直都没有投入到实验中去,便主动走到他的身边问明情况。随后便搬着板凳坐在张开元的身边,耐心检查他的实验过程。在老师帮他找到问题关键后,张开元豁然开朗。他将自己曾经领受的恩情珍存心间,然后如溪水绵延流进所需者的心里。无论多忙,只要有人需要他帮忙,他基本都会有求必应。在竞赛知识方面,张开元比多数同学研究的要透彻一些,所以常有同学请教他问题。即便有时他忙于实验与学业,他也会先放下手头的事耐心地为他们解答,甚至有时还会直接“屏幕共享”手把手地教给学弟学妹们,为同学们解疑。在这浩瀚的宇宙里,每个人都是星辰,张开元是星辰,亦是星辰的点亮者。他感激遇到的每个人,他铭记这些人在他成长道路上播下的种子,同样他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将感恩的种子洒满整片大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张开元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大学期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要坚守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会独立思考,慎重果断地做出每一次选择。“最重要的是不要迷失前进的方向,不要浑浑噩噩的虚度大学四年美好时光,不要在大学留下遗憾。”张开元说道。(学生记者 李迎新)
发布时间:2022-03-11李睿涵,2019级法学院行政管理1班班长,法学院学生会负责人,中共预备党员,2021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同时也是2020年省政府奖学金、2021年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曾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或早或晚一定会有结果”是她秉持的人生格言;“用最简单的心态处理最复杂的事”是她践行的处世方法。一路走来,不负青春,砥砺前行,她坚信,心有明月昭昭,千里赴迢遥,终有成功之时!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播种现在的新因。在李睿涵看来,今日取得的荣誉与成绩,归功于她一路走来的每一步;更归功于求学生涯中的坚持与奋进。与很多新生一样,李睿涵在初到潍坊学院时也曾感到前路迷茫、无所适从,但努力学习这颗种子始终在她心中勃勃生长。一次回高中母校的宣讲,让李睿涵找到了自己前进的目标与动力,成为了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睿涵说:“回潍坊一中宣讲的同学都来自‘985’‘211’,他们说他们有最大的图书馆,有全英文授课,排球老师是郎平等等。我突然意识到,我和昔日的同窗有了多大的差距。”从那以后,李睿涵便下定决心要好好努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直面差距、提升自己,成为督促李睿涵前行的动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成为了李睿涵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两年多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李睿涵用优异的成绩证明她始终在前行,所有让人惊叹的成绩背后,是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付出。在无数人抱怨四六级听力听不懂时,她已经将听力一遍遍单句循环直至默写无误;当很多考生在抱怨作文翻译不会写时,她已经将作文翻译反反复复背诵直至熟记于心。少说多做,锲而不舍,早已成了她的代名词。大一她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考过四级;大二更是在长期担任2020级辅导员助理的情况下,积极备考六级且一次性通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一味坚持也是收效甚微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读书。”在谈及学习经验方法时李睿涵说道。每周末,李睿涵总是全天沉浸在书海之中,字斟句酌,寻根究底。阅读,既可以记录生活、改变生活,又可以提高人生境界和思想高度。正是阅读,让李睿涵变得更加豁达,能够用最简单的心态去处理最复杂的事。在面对高难度的专业学习时,李睿涵也凭借这一心态将其逐个攻破。“心怀热爱,坚定地走脚下的路,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同时拒绝形式主义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正是在这种清醒的认知下,李睿涵做到了学得透彻,学得明白,并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李睿涵不断前行的路上,漫天星光沿途散播,长路的尽处有灯火;前路浩浩荡荡,万物皆可期待。 欲戴皇冠 必承其重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很多人认为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搞好学习与当好班干部不可兼顾时,李睿涵以身作则,给大家作出表率。她在班级中是为老师同学服务的班长,在法学院中是分管多个部门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中是校级组织成员,身兼多职。她在任职期间先后参与组织了爱心义卖、希望小屋、读书会等多项活动。“起初没有经验,我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惑,对于如何更好地平衡学习和工作,也没有心得。”李睿涵说。正在她迷茫之际,是辅导员王秀慧老师的话点醒了她:“任职学生干部绝不能成为影响成绩的借口。”这句话使李睿涵受益匪浅。一路走来,李睿涵坚信学生干部不仅仅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身为学生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同学们学习与工作中的榜样与标杆。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小节。李睿涵在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便是将细节做到了极致。在弘德湖边,李睿涵一遍遍练习,用手机计时以便精准把握答辩时间;架起支架,拍摄录像,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每一句话的语气神态该怎样,肢体动作是什么在脑海中不断演绎着,也正是李睿涵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让她在一次次答辩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只有极致的拼搏才能配上极致的风景,这种把细节做到极致的人,定是会看到属于自己的无限风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最好,或早或晚,它一定会给你结果”,这句话是高中班主任对她的寄语,也成为了伴随她前进的人生格言,她严于律己始终践行格言精神,最终谱就了她青春的美妙乐章。 胸有丘壑 一往无前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时光转瞬而逝,转眼已到大三。一直对自己人生发展有清晰规划的李睿涵也早已选择好自己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考研深造。三年来,李睿涵时时刻刻都在为大四考研准备着:认真学好专业课,认真备考英语四六级,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她一步一个脚印耐心攀登,一直专注于脚下在走的路,李睿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登上属于自己的顶峰,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一个教师之梦,李睿涵初中时便在心底悄悄埋下。初中时,班主任老师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那时的李睿涵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小女生,但在班主任老师的温暖呵护下,她进步飞快,成长为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女孩。当她班主任问到以后想干什么时,她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让更多人去听到自己的声音!”像您一样,爱生如子,李睿涵在心里说道。此后,这个梦想就一直埋在李睿涵的心中,经过多年沉淀,这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来到潍坊学院,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李睿涵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大学教师之梦。李睿涵说:“在我上了一学期苗院长和李玉耘老师的课之后,被他们丰富的学识所折服,也正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更加坚定了我内心的目标。我想用我个人一路成长的经历去感染更多像自己以前一样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路走来,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也为李睿涵的成长相继指明方向。法学院曹兴波书记在入学时对他们说:“做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大写的中国人。”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李睿涵大学生涯的每一步路,在她看来,作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一往无前,追逐梦想,才算不辜负自己的青春。有次跑步偶遇戴永志老师,在她精疲力尽时,戴老师在她后面喊“睿涵,别停,接着跑。”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实现了从两三公里到六七公里的跨越。也是这次跑步让李睿涵意识到原来自己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也让李睿涵领悟到了坚持的真谛。在学习遇到瓶颈期时,她没有退却,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迎难而上。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在许许多多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李睿涵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时,始终对自己说:“别停,接着跑。”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不仅让她在操场上越跑越远,更是让她在人生之路上越跑越远,也让她的人生逐渐大放异彩。走过青春征途,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从群山中来,又到群山中去,李睿涵胸有丘壑,一往无前;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未来李睿涵一定能去更远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学生记者 陈珊珊)
发布时间:2022-03-04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