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潍院人物

方寸二维间 他们以光电绘就科研新篇

——记学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二维材料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25-10-11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晨的阳光刚漫进学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实验室,青年博士教师邱潇乐已经站在样品台前,指尖捏着载有二维材料的玻璃片,对着光源细细观察,这片只有原子尺度厚度的“薄膜”,正是她带领的二维材料研究团队追逐了数年的科研目标。用光作“笔”,以电为“墨”,这支年轻的团队在Phys.Rev.B,J.Phys.Chem.Chemistry  - AEuropean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潍坊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也在二维材料的微观世界里,写出了一段属于“潍院人”的探索故事。

筑梦:一群人,拧成一股“科研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成其业,必先聚其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从来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群人智慧的同频共振、力量的同向聚合。二维材料研究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便奠定了“高起点、强基础、广交叉”的基调,团队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物理学、材料科学与电子工程等不同学科背景在此交融,深厚的理论知识如同坚实基石,为团队探索前沿领域筑牢了根基。

“我们团队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却能在二维材料领域形成呼应。”谈及团队构成,邱潇乐语气中满是自豪。团队里,有人深耕磁性材料研究,洞悉电子运转的奥秘;有人专注超导领域,探寻电阻世界的规律;还有人在催化、拓扑等热点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看似不同的研究背景,在二维材料这一交叉学科领域中,反倒成了“破局”的关键。正是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让团队面对复杂科研问题时,总能跳出单一领域的局限,找到更全面、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团队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从最初确定研究方向,到如今形成稳定的创新体系,每个关键节点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团队成立之初,成员们曾多次围坐在一起,翻阅海量文献、分析行业动态,为研究方向反复争论。在材料科学领域,二维材料无疑是近年来的“明星”,它不仅拥有原子级厚度与优异的电学、光学性能,更被视作下一代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等领域的核心材料。“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风,既要兼顾学术价值,也要对接实际需求,不能只做‘纸上谈兵’的基础研究,也不能盲目追求应用而忽视理论深度。”回忆起当初的决策过程,邱潇乐语气坚定。也正是这份“不盲从、不浮躁”的初心,让团队在众多热门方向中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经过众人反复研讨与论证,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二维材料光电调控及新物性”这一方向上。这一选择,如同架起了一座连接基础研究与器件应用的“桥梁”,一方面深入探索二维材料中尚未被认知的新物性,另一方面为解决光电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研发新的调控策略,团队探索二维材料的新征程就此开启。

当研究方向最终确定时,那段在迷雾中摸索的日子,那些激烈的争论、反复的验证,都化作了此刻清晰的目标。也从这时起,团队正式踏上探索二维材料奥秘的征途,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交汇点上,开始书?属于他们的科研故事。

破局:遇难题,啃下一块“硬骨头”

“我们的研究,说通俗点就是两件事:给二维材料‘找新本事’,再教它‘听话’。”邱潇乐习惯用“大白话”解释高深研究,比如让材料具备磁性、超导性,再用光或电控制这些特性;或是用它催化水分解产氢,让清洁能源更“便宜好用”。

但科研从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科研之路从无坦途,邱潇乐团队在探索中也遭遇过不少“硬骨头”,其中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便是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符时,需重新寻找调控手段的困境。

“有时我们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满心期待得到预想结果,可实验数据一出炉,却与预期偏差较大。”邱潇乐坦言,这种情况曾让团队成员一度陷入迷茫,是理论存在偏差,还是实验操作环节出现了疏漏?每逢此时,团队便会启动协同攻坚模式,将复杂难题拆解为若干子任务,成员们分头查阅文献、重复实验、分析数据,凭借各自的学科优势合力寻找突破方向。

每周一次的团队例会,是他们破解难题的“关键阵地”。“大家围坐在一起,主动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与卡点问题,互相提出新思路。关键在于保持高效沟通,谁遇到困难都不用硬扛,大家一起想办法、边试边调整,不少科研难题就是在这样的组会上找到解决方案的。”团队成员元赛飞说。除了内部协作,团队还善于“借外力”,遇到跨领域难题时,会主动联系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请教。科研从不是闭门造车,开放交流才能加速进步。正如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次交流都能为团队带来新启发,助力团队在科研迷雾中找准方向。

面对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差异的情况,邱潇乐有着独到见解:“不同学科背景不仅不是项目推进的‘障碍’,反而是宝贵的科研‘财富’。”她将这种多背景优势视作团队创新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开放、交叉的讨论氛围,推动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这种跨领域交流不仅拓宽了成员的认知边界,更常能激发出单一领域难以产生的创新思路,实现了真正的“理论互补”。也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让团队在面对复杂科学问题时,总能提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逐光:向未来,扎进一片“新蓝海”

谈及所带领的二维材料团队未来规划时,邱潇乐语气中满是期待。团队明确将重点聚焦“深化理论机制研究”与“加强学术交流”两大方向,她解释道:“此前我们更多聚焦于发现二维材料新物性、探索调控方法,下一步,我们希望更深入厘清其内在原理,比如光电调控的微观机制、磁性与超导电性的起源等。唯有筑牢理论根基,才能为后续应用研究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学术交流方面,团队计划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是汲取同行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想将团队成果推广交流,为二维材料领域发展尽一份力。”邱潇乐补充道。

谈及学校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团队成员满心感激。学校始终以科研创新为发展核心驱动力,不仅为科研工作者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与完善配套设施,更为团队开展前沿实验、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坚实硬件保障,让每一个科研设想都拥有落地实践的可能。而物电学院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研平台,更如精密运转的“引擎”,为科研工作搭建起广阔且坚实的支撑平台。

对于行业未来,邱潇乐有着独到见解:“随着技术进步,二维材料在光电器件、清洁能源、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但这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作为团队领头人,邱潇乐分享:“科研就像登山,途中难免遇到陡坡险阻、风雨挑战,但只要保持最初的好奇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看到山顶风景。不必急于求成,也无需畏惧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更近一步的积累。”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材料,虽纤薄如纸,却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邱潇乐将带领团队继续以光为引、以电为媒,在二维材料微观领域深耕不辍,在科研创新道路上逐光前行,为我国二维材料领域发展贡献更多“潍院”智慧,在新物性研究征程中注入更多“潍院”力量。

夕阳西沉,实验室的灯光渐次亮起。团队成员围在电脑前,讨论着新的实验方案,屏幕上跳动的光电信号闪烁着微光,那仿佛是他们在二维方寸间播下的科研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静待绽放之日。

(文:林子翔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潍院小程序

地址

主校区: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安顺校区: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卧龙西街2829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785100 招生电话:0536-8785670 0536-8785173

邮政编码:261061

建设维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