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思践悟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03

“十四五”期间,学校确立了“一二三四五十”的发展思路,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重点改革事项为抓手,不断加大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机制、服务地方等领域改革创新,学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大。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着力培育和打造现代大学制度优势。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术委员会、理事会、校友会等工作机制,强化学术治理和社会监督。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定施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实施意见、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紧扣时间节点督促改革任务落实。

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学校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干部选拔任用打破隐性台阶,克服“唯资历”倾向,既看资历和经历,更注重能力和潜力。加大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建立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对干部队伍总体情况的分析和研判,着力加大特殊岗位及科级干部的交流力度。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年轻干部轮岗交流、多岗位锻炼。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振兴教师教育,调整、优化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布局,加大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人才师资队伍优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着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推进因材施教、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应用特色,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对教师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潍柴产业学院、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对接行业标准、体现产业需求。

创新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机制。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着力形成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建立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建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推进实施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协会结对,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对接1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8个产业园区、7个省市级行业协会,14家链主企业,着力培育和打造了区域资源整合,着力形成鲜明的校城融合特色。实施产教、科教协同育人,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质量导向、应用导向,服务企业产业和基础教育,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推动潍坊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提高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深入开展服务地方行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国家战略能力和服务区域发展,在融入潍坊、服务潍坊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健全服务地方工作机制,落实服务潍坊行动计划,促进学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潍坊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对接,增强服务针对性。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挂职锻炼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建设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发挥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与联盟单位共建产业平台、共享优质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文:毕廷延    编辑:王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潍院小程序

地址

主校区: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安顺校区: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卧龙西街2829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785100 招生电话:0536-8785670 0536-8785173

邮政编码:261061

建设维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