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日落幕的山东省高校第二届思政课讲课大赛中,高海杰老师和她的同事张子林老师获得一等奖,孙安忠老师获二等奖,温洪玉老师获三等奖;在之前的学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高海杰老师以最高分拔得头筹。
荣誉属于团队
山东省高校第二届思政课讲课大赛自今年4月开始筹备,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历时5个月之久。
谈起比赛,高海杰老师说,她只不过是站在了台前,荣誉应该是大家的。因为为备战此次比赛,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务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马院领导更是精心组织,各部门紧密合作,从参赛题目的选择到内容架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为比赛建构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复赛环节要求参赛老师提供讲课录像,马院领导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亲自联系和安排有关人员提供帮助。准备决赛阶段正值暑假期间,马院领导和老师们克服困难,多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和相关老师听课,为参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她说:“比赛体现了马院群策群力、协同合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所有参赛老师一致认为,此次比赛能获此佳绩,是学校各级领导支持和马院团队协作的结果,同时比赛的过程也是促进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此次大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对教学改革的推进和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大有益处。
其实,高海杰老师获得省赛一等奖不是偶然,在之前举行的全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她就以最高分拔得头筹。
说起当时的比赛现场,她的学生至今历历在目。“毕福剑辱毛事件”发生于2015年4月,本该尘埃落定的事件伴随着公众的关注和热论,一直不断发酵,在学校的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高海杰老师就以该事件为课堂导入案例,与大家积极讨论,凭借条理清晰的理论依据,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必须自觉抵制“非毛化”错误思潮,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
“‘非毛化’实质属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从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和追踪这个课题,并且之前结合毛泽东历史地位评价问题,已经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大家兴趣度极高。恰好学校里组织了这次课堂教学竞赛,我就将这一问题确定为比赛的选题。”高老师说自己最初拿出《“非毛化”的表现》这个选题时,有老师认为这个话题太过敏感,意识形态斗争色彩过浓,似乎并不适合比赛。“但我觉得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大学校园中‘非毛化’倾向是有相当市场的,所以比赛是一方面,利用合适的平台阐述清楚问题,似乎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我坚持了这一选题。”
台上十分钟的精彩表现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领导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与支持。高老师动情地说道:“各位老师们担负着自己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培训任务,还要挤出时间来帮助我准备比赛。针对这次比赛,学院一共召开了三次专门的集体备课会来论证我的选题,前前后后花费了三个多周的时间,所以这次比赛的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更多的是属于我们马院这个团队的,我只是代表着大家去参加比赛而已。”
对于每次比赛,高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一方面,我是代表学校、代表马院团队参加比赛,大家的付出在背后,而我是在幕前将大家的成果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其实比赛只是平时课堂的一个浓缩,台上这十分钟,更多展现的是平时的积累,包括知识、教师素养、授课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积累。”
教学相长
高海杰,2006年7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来到潍坊学院,现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讲授。
高海杰老师说,她非常喜欢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也非常希望同学们来找她探讨问题,大家的青春活力似乎也会感染带动她。
高老师现在承担着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大二全体学生及部分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刚开始教这批学生的时候,就有同学说连第一堂课都不想来,很头疼,因为大家觉得这门课与自己的所学专业距离太遥远,没有联系,没有指导作用,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上了近一学期之后,大家反映感觉这个课非常好,真正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当高海杰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越来越乐意上她的课时,高海杰老师从心里高兴。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和同学们成了朋友,她们经常会一起探讨问题。她觉得,教学相长。当代大学生的想法非常新颖有趣,让她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2014级机电与车辆工程专业的王明琪是高海杰老师的学生,高老师给他的感觉是亲切博学课堂上富有激情,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新闻热点引导大家思考问题。她会将网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观点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大家以质疑的精神进行批判和辩论。这种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既能澄清错误观点,又提升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反映和效果。
为了给大家以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让大家更喜欢自己的课堂,高老师不断研究讲课的方式技巧,展现出自己的课堂亮点。“导入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授课立足点,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放在案件中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将知识教给大家。”高老师的课堂是很丰富的 “问题意识、批判态度和质疑精神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思想、形成共识。”老师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在课下还通过QQ、微信、邮箱、电话等方式与大家进行沟通。高老师说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同学们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
高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情感带动,希望通过自己的情感带动大家,首先是自己要真正信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能真正带动大家去学习。“拒绝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家学习一个学期的知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次数多了也就无法带动大家,所以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抓住大家。”
高海杰老师曾经在学校举办的“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中,获得同学们的高票支持。一直以来,大家对高老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都是优秀,还连续两年被评为市里的“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梦想照进现实
“成为老师,这是我的一个主动选择,是我从小时候起就有的一个梦想。能够真正成为一名老师,可以说是梦想照进现实,我感到十分幸运。”高海杰老师说自己的这个梦想是从小学时就拥有的,并且自幼又碰到了太多有特色、有真知灼见的老师,而老师的这种价值感给了她太多的影响,于是在报考大学时,义无返顾的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而本科阶段读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系统的学习过如何做一名教师,为自己的梦想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谈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高老师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共同心声:“老师真的是个良心活。考察五十分钟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就要看真正给学生带去了什么。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师德,必须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
高老师主动与记者分享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体验,她说给学生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自己十分忐忑,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会反复揣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会对着镜子练习每一个表情,甚至会想学生喜不喜欢自己。后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老师发现不能过于注重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内容上做点滴积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做到带给学生的恰恰是学生想要的,做到从外到内的进步。“老师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成长着。”
高老师教学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一直在教授着学生们的公共必修课。记者看到老师的课本上从第一页的前言开始每一页都有着非常认真的笔记。“相比较于大家的专业课,我们这门课可能并不很受大家欢迎,学生更加重视实用的知识内容。但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教授的知识,是教会大家认识社会问题,是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些高屋建瓴的知识,看似无用,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有用。”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得到提高。台上十分钟的讲课比赛,而背后是老师十年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将功夫用在平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在背后孕育努力的过程。”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从梦想到现实,从课堂到比赛,高海杰老师做到了华丽转身。而高老师能够获得此次教师竞赛的一等奖,也是自己多年的努力积累,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编辑:新闻中心文:姜如梦)
_Weiyuan news
微信公众号
潍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