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分别走访看望离休干部,为他们送去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每到一户,学校领导都与离休干部及家属促膝长谈,详细询问老同志的身体健康状况、日常饮食起居及家庭生活情况,细心倾听老同志的需求与心声,并向他们介绍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着重强调老同志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学校今日的成就离不开老同志过去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代表学校向老同志表示感谢。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把离休干部大走访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推进工作落地见效。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离休干部“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机制,健全与老同志的常态化联系渠道,聚焦老同志在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以扎实有效的服务凝聚老同志力量,共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文/图:梁志成/张蒙蒙 梁志成 编辑:庄梦琦 审核:戴建民)
发布时间:2025-08-26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期间,外国语学院聚焦和平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和平的珍视与坚守。悉心护航,接力跑活动赋能国际交流7月6日至11日,外国语学院与英国伦敦艾森学院、英国迈克尔斯科特联合有限公司、天津市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办“山海同行 奔赴和平”接力跑活动。本次活动为纪念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逝世的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而设,旨在加强中英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和平理念,弘扬国际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英国伦敦艾森学院副校长詹姆斯・威拉特,潍坊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狄波出席启动仪式。学院派出的白鸽志愿服务队深度参与活动,承接翻译、文案整理等工作。队员们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将青春力量融入和平事业,践行着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精心赋能,外语培训助力农业外交6月30日至7月28日,外国语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团队承接国家农业农村部第四期农业外派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第九期农业援外储备人才英语培训工作,来自13个省市的24名学员参与培训。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期间,学员们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学习,他们以外语为桥、以专业技术为基,在未来的农业援外工作中,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经验,以点滴行动践行和平发展的初心。声动传情,宣传配音讲述潍坊故事7月29日,学院院长张学祥为潍坊和平城市宣传片《国际和平城市潍坊:从历史走向未来》配音。这是他继第四届潍坊发展大会主题大会专题宣传片《最忆是潍坊》之后,再次以专业素养赋能城市形象传播,彰显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践行和平使命的担当。宣传片聚焦潍坊国际和平城市建设历程,串联反法西斯历史、城市发展、国际交流,展现潍坊和平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宣传片中,宏大叙事与人文细节结合,历史影像与当代发展交织,突出和平这一主题对潍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塑造,让和平底色成为潍坊走向世界的鲜明标识。智汇沙龙,学术交流拓宽国际视野8月15日,和平学研究院特邀日本和平学会前会长佐佐木宽教授、大阪女学院大学奥本京子教授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佐佐木教授作《和平学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报告,系统梳理和平学的范围及日本和平研究发展历程,围绕和平研究的重要性、中日和平的特殊意义及和平教育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奥本京子教授开展和平教育工作坊,介绍国际前沿的和平教育模式,并与学院老师共同互动实践工作坊等活动。本次学术交流深化了与会教师对和平学理论体系及相关应用的理解,有力拓宽了学院的国际学术视野。外国语学院正以知行合一的务实姿态,将和平理念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为国内外和平事业注入创新活力。未来,学院将始终立足本土、心怀国际,依托扎实学术积累、真诚战略合作与持续教育探索,推动和平学理论原创性研究与国际化传播,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文/图:高萍 编辑:李玉强 审核:戴敏)
发布时间:2025-08-26本网讯 潍坊市委、市政府支持潍坊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第一次联席会议于8月25日在学校召开。副市长马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主持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继东,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校党委班子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新校区建设、校际校地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科技奖励联合申报、潍坊企业家学院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事项。马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潍坊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推动校地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有力举措,希望双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切实推动研究事项落地落实。来逢波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到校解决现实问题,推进校地全方位合作,充分体现出对潍坊学院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是校地协同发展的全面升级,潍坊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用足用好地方支持政策,持续深化“立足潍坊、融入潍坊、服务潍坊”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赋能体系,为建设“更好潍坊”贡献潍院力量。校市联席会议是在既有基础上校地协同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校地常态化、制度化协作迈入新阶段。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将聚焦校地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与现实需求,将合作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与发展实效。党委(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合作发展处、计划财务处、基建处、经济管理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文/图:安兴杰 /李玉强 编辑:桑国粹 审核:赵文亮)
发布时间:2025-08-25本网讯 8月21日,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栏目,对学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的做法进行了推介。潍坊学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潍坊学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重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着力点,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覆盖课内课外的综合性“大思政”育人体系。一、数字技术重塑实践育人新模式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数字化思政地图”,构建全域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系统集成“数字化思政地图”。学校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多元主体,将潍坊及周边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科技创新与工业实践、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多领域资源整体纳入,绘制交互式、可视化的“数字化思政地图”,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专业需求与成长目标,在线自主规划多条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实践路线,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与内涵深度。二是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校史馆、潍坊文化名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景,开发“云端校史展”“云端名人馆”“虚拟红色之旅”等数字化思政特色项目,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共享,形成虚实融合、协同互补的文化育人生态。三是突出学科差异定制专属功能模块。文科类虚拟场景聚焦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设计,通过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手段深化价值引领与思想浸润;理工科类虚拟场景强化操作实践与逻辑思维训练,植入真实工业数据、工程任务与科研案例,促进知行合一、理实交融,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与育人实效。二、技术驱动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以技术为纽带,贯通区域、校内、资源三大维度,系统构建协同高效、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是推进区域校际融通。学校将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入潍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全面支撑“拔尖创新人才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与“云端学校”建设,打破校际壁垒与空间限制,形成“空间融通、校际协同、多元联动”的智慧教育新形态。二是促进校内学科融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传媒学院等跨学科集群优势,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潍坊本地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水墨画数字化创作、红色故事动画改编等创新形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数字内容,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价值引领力。三是实现优质资源融汇。学校对红色经典文献、珍贵历史档案、革命遗址资料等进行全要素数字采集、系统性梳理与聚合式重构,打造集“资料查询、互动学习、在线研讨、虚拟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学习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时效性,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三、技术赋能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坚持数字赋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以系统化、平台化思维整体推进课程育人共同体建设。一是共建跨学科团队。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依据教师专业特长与教学需求,精准匹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向,优化跨学科协同育人环境。二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秉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原则,在机械、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率先试点“人工智能+专业+思政”融合课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企业实训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要素及其逻辑链,构建跨学科思政知识图谱,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图谱的精准映射与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标杆、提供样板。三是数字赋能打造融合生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有效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初步形成“思政+实践+技能”一体化育人链条,“AI为器、育人为本”的融合生态初步成型,确保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内在统一。(文:王锋 高海杰 编辑:桑国粹 审核:王珍)
发布时间:2025-08-25暑期是思政育人“黄金期”,更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加速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作不断线、服务不缺位、育人不停步”,以师范专业认证、从业技能大赛、援疆支教、教师研修、“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抓手,用实干诠释担当,用温度书写育人答卷。锚定师范认证主线,假期跑出“加速度”7月11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到学院现场调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认证。学院先后召开3次推进会,逐项梳理、逐条销号,形成“任务清单+责任台账+时间表”三张表,确保假期认证材料“日清周结”,为新学期高质量通过认证蓄势。以赛促练砺师艺,三名学子获佳绩7月16至20日,第十三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决赛举行。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名学子斩获佳绩:岳江雪获高中思想政治抽取组二等奖; 孙锦萱获初中道德与法治推荐组三等奖;董定艳获高中思想政治抽取组三等奖。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奔赴5000公里,14天“行走的思政课”火出圈7月21日至8月4日,“鲁喀同心·育见未来”志愿支教团队到新疆喀什麦盖提县英巴扎社区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团队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五色”课堂,非遗传承、榜样力量、社会调研、齐诵经典、体育运动、共画一幅画、文艺汇演等内容,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呈现了一堂充满色彩的“行走的思政课”。返程列车上,成员侯诗琪给突发疾病的维吾尔族老人让铺,把“最后一课”写进车厢。此次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社区居民与孩子们的认可和欢迎,社区给支教团队发了《表扬信》,支教活动还被《山东教育新闻》《山东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影响力广泛。红色研修强师魂,教师蓄力新学期8月4日,学校在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启动思政课教师校级培训暨暑期实践研修。6天的时间里,专题报告、现场教学、集体备课、实践研修“四位一体”,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铁军”。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研修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感悟深刻,既补钙铸魂,又提能强技。下一步将把一个个生动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把培训研修成果真正体现为思政育人实效,为新学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践悟青春“三下乡” 思政课堂万里行暑假期间,学院组建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山东、贵州、湖北、山西、江苏、安徽、云南七省十余地,围绕垃圾分类、非遗传承、红色基因、生态治理、法治宣传等主题,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用脚步丈量信仰厚度,用汗水写好青春答卷。学院坚持“实践+调研+宣讲”一体推进,把课堂搬到街巷、田野、河畔,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从齐鲁到天山,从校园到赛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用忙碌身影诠释责任担当,用扎实行动书写奋进篇章。新学期,学院将持续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以竞赛育人为引擎,以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为抓手,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特色,推动思政教育再上新台阶。(文/图:曹戈/姜作冰 张予甯 周介伟 孙毓廷 编辑:王慧婷 审核:赵军)
发布时间:2025-08-25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学校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师生探索与前行的步伐。学院师生潜心钻研学术,躬身力行实践,在交流碰撞中启迪智慧,以研学相长的姿态积蓄着蓬勃的发展力量,为新学期的征程筑牢根基。教师成长:多维赋能,提质育人在青岛举行的2025年第四批辅导员工作室联建共建活动中,学院“数聚·红魂·育梦”辅导员工作室成功入选全国联建共建单位,为学院辅导员队伍打开了与全国优秀同行深度交流合作的新通道。郭泰山、辛世昌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此次活动,与来自全国近200个工作室的百余名骨干展开深度交流。与此同时,辅导员魏涛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AI+写作”高级实战营暨教师人工智能实操素养提升研修班,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学院将持续关注AI教育前沿,为辅导员专业成长搭建优质平台,深化“数字赋能+红色育人”特色探索,推动品牌化、专业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深耕教学:精耕细作,固本强基实践教学上,78名旅管学子背起行囊,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酒店,开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指导老师们时刻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安全提醒和专业指导。实验实训中心高效完成所有实习协议的审签,为这场“职场初体验”保驾护航。学院还对刚刚结束实习和支教归来的2023级学生们进行跟踪调查,他们的收获与困惑,都将化作优化未来实践教学的养分。毕业季余温犹在,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正经历最后的淬炼。教师们依据外审专家意见,指导学生精雕细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认证整改工作持续推进。中文系团队正全力以赴,为专业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此外,卢飞、牟莉莉、谢金勇等教师联合编写的山东省旅游管理111工程教材《文博旅游》假期中圆满定稿,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再添新成果。学生竞赛:以赛促学,捷报频传暑期多项学科竞赛中,文史师生深耕其间,捷报频传。在第十三届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决赛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牟凡、冯娜同学,分别斩获初中组和高中组一等奖;朱乐坤、崔欣怡等同学亦表现亮眼,摘得二、三等奖。历史学专业的李锦青、沈颖也分获初、高中组三等奖。钟希高、尹海燕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山东省总决赛中,由卢飞、牟莉莉、王俊芳、郎珂、张凌云、徐春波等老师指导的三个团队,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两支队伍强势晋级国赛,刷新了我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最佳战绩。科研探索:聚焦前沿,硕果盈枝在第三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上,鲍亚铭同学的《国家制度嵌入与地方社会的形塑:灶籍、商纲与山东盐区权力结构的长时段变迁(1368 - 1912)》,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独到见解斩获二等奖;陈永涛、宋昱达两位同学的论文也凭借新颖视角分获三等奖。教师团队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学术出版迎来喜讯:《深耕潍坊历史文化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论文集已与出版社签约,书稿进入出版快车道;《中国文物材料学》的校对工作紧锣密鼓;玉器学和中国皇陵研究著作持续推进,教师科研队伍步履铿锵。社会服务:知行合一,践行担当前下埠遗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揭牌现场,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师生与寒亭区朱里街道负责人深入交流,围绕柳毅山“柳毅传书”等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新模式。“三下乡”社会实践画卷上,学院1066名学子组成了192支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四方。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等主题,深入基层,倾听时代脉动。“红鸽传韵”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全国“七彩假期”项目,扎根潍坊寒亭区朱里街道,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等非遗资源,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欢乐。“潍”光点亮“疆”来实践团已是第三年踏上新疆的土地。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交流、教育帮扶,通过非遗体验、红色故事、“手拉手”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郑作译同学化身“乐购潍坊”形象大使,用文学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在直播间向全国网友讲述潍坊风物故事,助力家乡好物“出圈”。学院“匠心护苗,红脉童行”项目荣获潍坊市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奖,向社会彰显青年担当。专业建设:纵深推进,蓄势待发博物馆学培育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储备学科硕士点申报有序推进。在省教指委委员、青岛大学史冠新教授指导下,中文系教师团队系统梳理整合优势资源,力求在申报材料中展现学院特色与潜力。历史(文博)系深挖学院文史底蕴和地方文化研究积累,结合潍坊文化遗产资源,精心打磨课程体系,强化与地方文博机构合作。暑期的耕耘与收获,是文史学院师生践行“研学相长”的生动注脚。从书斋到田野,从课堂到赛场,从校内到校外,每一步都凝聚智慧汗水,彰显责任担当。教师在赋能中提升,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学院在探索中前行。这份暑期答卷既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未来的宣言,为新学期注入信心动力。全体师生将秉持初心,步履不停,深耕教学科研,拓展社会服务,在新征程上扬帆再谱华章。(文/图:宋朝红 编辑:桑国粹 审核:张芳芳)
发布时间:2025-08-24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