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6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部副部长Michael Hodgson博士,该学部教授、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高唯一行3人来校访问。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会见客人。 来逢波代表学校对Michael Hodgson博士一行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和国际交流情况。他表示,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顶尖学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期待以此次交流为起点,与奥克兰大学搭建常态化合作桥梁。座谈会上,王成端表示,期待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学习借鉴奥克兰大学先进的学术理念和宝贵经验,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师互访、科研创新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奥克兰大学代表分别发言,介绍该校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现况,并分享了与中国高校合作的经验。他们表示,将积极支持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协助学校实现师资国际化与人才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人事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文/图:杨雪/庄梦琦 编辑:庄梦琦 审核:陈思雨)
发布时间:2025-08-27
本网讯 8月26日,学校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学生工作会议。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任立春出席会议并讲话。任立春在讲话中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学工队伍在育人空间优化、就业精准帮扶、队伍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绩,以及展现出的“扎根一线、担当作为”精神风貌。同时,对新学期学生工作提出要求,要强化专业能力,深化思政、心理、教育等领域知识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生工作实践融合,练就“育人硬本领”;要做细服务管理,构建学生思想动态与需求监测机制,对特殊群体学生“一人一策”精准关怀,紧盯校园安全各环节,筑牢 “成长安全网”;要坚守育人初心,以情怀赋能实践,善用 AI 技术优化工作并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激发“工作新动能”;要坚持协同育人,联动专业教师与行政部门,围绕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重点任务,助力学风建设、迎新保障等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会议要求,全体辅导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筑牢“大安全”防线、构建高效舆情应对机制、优化学生保险服务、深化学风建设等方面主动担当,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支撑。会上全体辅导员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实工作作风、更深育人情怀投身学生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文/ 图:肖钦杰/徐兴宇 编辑:桑国粹 审核:葛红丽)
发布时间:2025-08-27
本网讯 8月2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分别走访看望离休干部,为他们送去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每到一户,学校领导都与离休干部及家属促膝长谈,详细询问老同志的身体健康状况、日常饮食起居及家庭生活情况,细心倾听老同志的需求与心声,并向他们介绍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着重强调老同志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学校今日的成就离不开老同志过去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代表学校向老同志表示感谢。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把离休干部大走访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推进工作落地见效。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离休干部“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机制,健全与老同志的常态化联系渠道,聚焦老同志在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以扎实有效的服务凝聚老同志力量,共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文/图:梁志成/张蒙蒙 梁志成 编辑:庄梦琦 审核:戴建民)
发布时间:2025-08-26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期间,外国语学院聚焦和平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和平的珍视与坚守。悉心护航,接力跑活动赋能国际交流7月6日至11日,外国语学院与英国伦敦艾森学院、英国迈克尔斯科特联合有限公司、天津市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办“山海同行 奔赴和平”接力跑活动。本次活动为纪念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逝世的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而设,旨在加强中英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和平理念,弘扬国际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英国伦敦艾森学院副校长詹姆斯・威拉特,潍坊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狄波出席启动仪式。学院派出的白鸽志愿服务队深度参与活动,承接翻译、文案整理等工作。队员们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将青春力量融入和平事业,践行着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精心赋能,外语培训助力农业外交6月30日至7月28日,外国语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团队承接国家农业农村部第四期农业外派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第九期农业援外储备人才英语培训工作,来自13个省市的24名学员参与培训。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期间,学员们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学习,他们以外语为桥、以专业技术为基,在未来的农业援外工作中,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经验,以点滴行动践行和平发展的初心。声动传情,宣传配音讲述潍坊故事7月29日,学院院长张学祥为潍坊和平城市宣传片《国际和平城市潍坊:从历史走向未来》配音。这是他继第四届潍坊发展大会主题大会专题宣传片《最忆是潍坊》之后,再次以专业素养赋能城市形象传播,彰显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践行和平使命的担当。宣传片聚焦潍坊国际和平城市建设历程,串联反法西斯历史、城市发展、国际交流,展现潍坊和平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宣传片中,宏大叙事与人文细节结合,历史影像与当代发展交织,突出和平这一主题对潍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塑造,让和平底色成为潍坊走向世界的鲜明标识。智汇沙龙,学术交流拓宽国际视野8月15日,和平学研究院特邀日本和平学会前会长佐佐木宽教授、大阪女学院大学奥本京子教授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佐佐木教授作《和平学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报告,系统梳理和平学的范围及日本和平研究发展历程,围绕和平研究的重要性、中日和平的特殊意义及和平教育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奥本京子教授开展和平教育工作坊,介绍国际前沿的和平教育模式,并与学院老师共同互动实践工作坊等活动。本次学术交流深化了与会教师对和平学理论体系及相关应用的理解,有力拓宽了学院的国际学术视野。外国语学院正以知行合一的务实姿态,将和平理念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为国内外和平事业注入创新活力。未来,学院将始终立足本土、心怀国际,依托扎实学术积累、真诚战略合作与持续教育探索,推动和平学理论原创性研究与国际化传播,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文/图:高萍 编辑:李玉强 审核:戴敏)
发布时间:2025-08-26
本网讯 潍坊市委、市政府支持潍坊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第一次联席会议于8月25日在学校召开。副市长马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主持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继东,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校党委班子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新校区建设、校际校地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科技奖励联合申报、潍坊企业家学院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事项。马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潍坊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推动校地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有力举措,希望双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切实推动研究事项落地落实。来逢波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到校解决现实问题,推进校地全方位合作,充分体现出对潍坊学院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是校地协同发展的全面升级,潍坊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用足用好地方支持政策,持续深化“立足潍坊、融入潍坊、服务潍坊”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赋能体系,为建设“更好潍坊”贡献潍院力量。校市联席会议是在既有基础上校地协同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校地常态化、制度化协作迈入新阶段。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将聚焦校地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与现实需求,将合作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与发展实效。党委(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合作发展处、计划财务处、基建处、经济管理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文/图:安兴杰 /李玉强 编辑:桑国粹 审核:赵文亮)
发布时间:2025-08-25
本网讯 8月21日,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栏目,对学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的做法进行了推介。潍坊学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潍坊学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重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着力点,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覆盖课内课外的综合性“大思政”育人体系。一、数字技术重塑实践育人新模式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数字化思政地图”,构建全域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系统集成“数字化思政地图”。学校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多元主体,将潍坊及周边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科技创新与工业实践、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多领域资源整体纳入,绘制交互式、可视化的“数字化思政地图”,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专业需求与成长目标,在线自主规划多条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实践路线,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与内涵深度。二是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校史馆、潍坊文化名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景,开发“云端校史展”“云端名人馆”“虚拟红色之旅”等数字化思政特色项目,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共享,形成虚实融合、协同互补的文化育人生态。三是突出学科差异定制专属功能模块。文科类虚拟场景聚焦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设计,通过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手段深化价值引领与思想浸润;理工科类虚拟场景强化操作实践与逻辑思维训练,植入真实工业数据、工程任务与科研案例,促进知行合一、理实交融,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与育人实效。二、技术驱动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以技术为纽带,贯通区域、校内、资源三大维度,系统构建协同高效、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是推进区域校际融通。学校将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入潍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全面支撑“拔尖创新人才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与“云端学校”建设,打破校际壁垒与空间限制,形成“空间融通、校际协同、多元联动”的智慧教育新形态。二是促进校内学科融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传媒学院等跨学科集群优势,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潍坊本地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水墨画数字化创作、红色故事动画改编等创新形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数字内容,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价值引领力。三是实现优质资源融汇。学校对红色经典文献、珍贵历史档案、革命遗址资料等进行全要素数字采集、系统性梳理与聚合式重构,打造集“资料查询、互动学习、在线研讨、虚拟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学习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时效性,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三、技术赋能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坚持数字赋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以系统化、平台化思维整体推进课程育人共同体建设。一是共建跨学科团队。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依据教师专业特长与教学需求,精准匹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向,优化跨学科协同育人环境。二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秉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原则,在机械、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率先试点“人工智能+专业+思政”融合课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企业实训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要素及其逻辑链,构建跨学科思政知识图谱,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图谱的精准映射与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标杆、提供样板。三是数字赋能打造融合生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有效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初步形成“思政+实践+技能”一体化育人链条,“AI为器、育人为本”的融合生态初步成型,确保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内在统一。(文:王锋 高海杰 编辑:桑国粹 审核:王珍)
发布时间:2025-08-25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