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1日,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栏目,对学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的做法进行了推介。
潍坊学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
潍坊学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重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着力点,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贯通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覆盖课内课外的综合性“大思政”育人体系。
一、数字技术重塑实践育人新模式
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数字化思政地图”,构建全域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系统集成“数字化思政地图”。学校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多元主体,将潍坊及周边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科技创新与工业实践、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多领域资源整体纳入,绘制交互式、可视化的“数字化思政地图”,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专业需求与成长目标,在线自主规划多条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实践路线,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与内涵深度。二是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校史馆、潍坊文化名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景,开发“云端校史展”“云端名人馆”“虚拟红色之旅”等数字化思政特色项目,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共享,形成虚实融合、协同互补的文化育人生态。三是突出学科差异定制专属功能模块。文科类虚拟场景聚焦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设计,通过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手段深化价值引领与思想浸润;理工科类虚拟场景强化操作实践与逻辑思维训练,植入真实工业数据、工程任务与科研案例,促进知行合一、理实交融,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与育人实效。
二、技术驱动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以技术为纽带,贯通区域、校内、资源三大维度,系统构建协同高效、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是推进区域校际融通。学校将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入潍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全面支撑“拔尖创新人才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与“云端学校”建设,打破校际壁垒与空间限制,形成“空间融通、校际协同、多元联动”的智慧教育新形态。二是促进校内学科融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传媒学院等跨学科集群优势,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潍坊本地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水墨画数字化创作、红色故事动画改编等创新形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数字内容,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价值引领力。三是实现优质资源融汇。学校对红色经典文献、珍贵历史档案、革命遗址资料等进行全要素数字采集、系统性梳理与聚合式重构,打造集“资料查询、互动学习、在线研讨、虚拟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学习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时效性,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
三、技术赋能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
坚持数字赋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以系统化、平台化思维整体推进课程育人共同体建设。一是共建跨学科团队。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依据教师专业特长与教学需求,精准匹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向,优化跨学科协同育人环境。二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秉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原则,在机械、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率先试点“人工智能+专业+思政”融合课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企业实训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要素及其逻辑链,构建跨学科思政知识图谱,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图谱的精准映射与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标杆、提供样板。三是数字赋能打造融合生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有效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初步形成“思政+实践+技能”一体化育人链条,“AI为器、育人为本”的融合生态初步成型,确保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内在统一。
(文:王锋 高海杰 编辑:桑国粹 审核:王珍)
_Weiyuan news
2025-07-10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3
2025-08-21
2025-08-19
2025-08-19
微信公众号
潍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