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8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1+1”志愿服务队赴青州庙子镇上张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数学智慧与数字技术,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青春脚步丈量烽火岁月
上张村是位于青州市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据村中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约为1940年),有一支12人的游击队在此驻扎,在村中被日伪军包围,经过浴血奋战,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这12人至今不知姓名,村民树立无名英雄纪念碑记录下这个红色故事,流传至今。
几天内,志愿者们开展了红色口述史的拍摄制作活动。穿梭于上张村千米红色长廊,石壁上画着的英雄事迹历历在目;在八路军兵工厂旧址,斑驳的砖墙无声诉说着当年“每一颗子弹都浸透血汗”的艰难岁月。志愿者们聆听93岁老人唐西杰讲述无名英雄纪念碑的往事时,老人眼中闪动着光芒:“就在我家门口,12名八路军宁可被日伪军抓捕也不想连累村民……”这些历史,志愿者们视若珍宝,以口述历史短视频的形式认真记录留存。
让红色历史“破壁”新生
在村委建起的数智助农小屋里,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在宋志鹏老师的指导下,苏家晖、孙敬皓、刘炯辉等志愿者借助AIGC技术,把收集到的红色历史故事转化成图像、视频,在“上张数字云展厅”中“重生”。
“这比老照片真切多了!咱爹当年就在这洞里藏过公粮!”村民牛炳奎盯着手机屏幕上动态复原的战斗影像,激动不已。无名英雄纪念碑、兵工厂遗址旁新设的二维码,让游客扫码即可“码上听”到专业录制的红色故事。
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设计推出了“红色上张”系列文创产品。队员们运用数据建模技术,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荆花枕、优质小米)与红色文化IP结合,在网络上宣传推广,为村民增收开辟“数智化”新渠道。
科技星火点亮山乡角落
利用数智助农小屋,志愿者们开设“银龄课堂”,手把手教村里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防诈骗等实用技能;免费为老年人拍摄并打印证件照、金婚纪念照,并协助建立数字化健康档案,用科技便利老人生活。小屋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科技服务站”,让老年群体切身感受科技便利,传递青春关怀。
志愿者还走进了庙子镇上庄小学,开展“让画动起来”AI互动课。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在纸上画出小动物、红旗、八路军等自己喜欢的事物,志愿者利用AI工具将图像转化成动态视频。
青春答卷写在大地深处
此次上张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更是一次成功的“学以致用”实践。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1+1”志愿服务队以数学之智与数字之能(AIGC)为主要抓手,通过扎实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座谈,激活红色资源,服务乡村百姓,用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双向赋能”模式,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创新服务社会提供了生动注脚。
(文/图:宗鑫彤 编辑:桑国粹 审核:康晓俊)
微信公众号
潍院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