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于海瑞:执着成就梦想

发布时间:2016-04-15

 

于海瑞,男,山东省寿光市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师,兼任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动物学会理事、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泰国清迈大学兼职教授等职。2013年入选潍坊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一个理想 一份执着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绝对不是偶然和运气,更多的则是辛勤的付出和那份坚持成功的信念。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于海瑞博士就是这样一位肯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人。

于海瑞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正是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念,毕业后放弃了海大留校任教和到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了我校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任教。于海瑞说,中国的水产养殖虽然总量上占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份额,但是由于起步晚,技术创新等方面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走的是产量型资源消耗型的路子。特别是2006年发生的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多宝鱼原产于欧洲,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其人工养殖发展迅速。由于多宝鱼本身抗病能力较差,养殖技术要求较高,一些养殖者大量使用违禁药物,用来预防和治疗鱼病,导致多宝鱼体内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于是多宝鱼市场一直低迷。这让于海瑞忧心忡忡,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决心。他渴望借助潍坊学院搭建的平台,把学研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由产量型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健康发展。
  于海瑞师从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麦康森院士,来到潍坊学院后,于海瑞确立了自己科研方向,并且在自己所研究的科研项目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沙蚕、单环刺螠营养研究方面,他开创了沙蚕、单环刺螠营养研究新领域,创新开发了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水产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在养殖模式方面,他积极探索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克服传统养殖模式水土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等缺点;在生产技术方面,他建立起无公害水产饲料生产技术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到目前为止,于海瑞博士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推广,尤其在研发海水鱼仔稚鱼用微颗粒饲料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于海瑞说:现在所有的困难基本上一步一步都熬了过来,我渴望寻求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新的突破,从而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和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如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发需要通过一个高效的人才团队、创新平台和一些相关资源的结合才能实现。为此于海瑞迫切希望学校继续加大在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在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院长曹慧和于海瑞科研团队成员眼中,于博士是一个对待科研项目十分认真负责的人。有时候为了一个科研项目,他可以埋头在实验室里几天几夜都不睡觉。在很多人看来,搞科研是项极其无聊枯燥又艰苦的事情,因为科学的严谨性不允许你出任何一点儿差错,有时候忘记吃饭睡觉更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于海瑞并不觉得他的工作枯燥乏味。我们也有感到愉快的时候,当我们确立了一个科研项目的时候,当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中国水产养殖业有所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是快乐的,感觉研究科研项目是充满乐趣的。他说道。

于海瑞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他一直以来把水产养殖同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关注水产养殖市场的前景。就这样,他默默地努力着,奋斗着,终于他的付出也有了回报。他的科研项目有了明确的方向,他的创新团队也开始规划起来。
  因为拥有这种执着的精神以及辛勤的付出,近几年,于海瑞研究获得了水产养殖重要代表品种的营养参数。他先后主持承担了中法合作先进研究计划、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山东省自然基金、省市科技发展计划及多项国际与国内横向合作项目。他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近几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他于2013年入选潍坊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这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团队 一个整体

科学研究是项艰苦而严谨的工作,每一个搞科研项目的人背后肯定会有一个团队的支持,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发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坚持不懈。

谈到团队的起步发展,于老师表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到潍坊学院时,学校里由于资源和资金的缺乏,没有实验基地,实验装备配置也很低,为此很多科研项目不能如期展开。那时候,承担的第一个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是到广东佛山的实验基地完成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教学与科研时间的冲突矛盾,为科研项目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不便。但是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于海瑞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一步一步地熬了过来,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随着平台建设的开展和科研立项的增多,于老师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创新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于海瑞来校任教后,学校领导在试验场地和平台方面的给予很大支持力度。由于生物类学科是个很严谨且涉及面广的学科,科研人员大多都是单打独斗。但学科方向从没有到开设,如果没有专业上的研发团队,很难取得成绩。谈到这个问题时,于老师说:
  幸运的是,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我一个人势单力薄,科研、教学等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在时间上经常有冲突。所以学校在人才内培外引方面,给予政策和人手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是我非常感激、感谢的地方,也是我有信心做好事业的源动力。
  谈及团队的建设情况时,于海瑞说:一方面从内部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从外部积极招聘专业的人才,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创新团队。于海瑞团队的李伟忠老师刚博士毕业,在抗菌肽(一种替代抗生素的制剂)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于海瑞表示,从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上看,他们的团队还需要免疫学、疾病防治和设施水产养殖循环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来组建一个5~7人核心创新团队。对于海瑞来说,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就像是一个家庭一样,成员缺一不可。他们是由共同的理想走在一起并且紧密联系的,他们有着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决心。
  近年来,以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重点学科为平台,于海瑞团队围绕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争取到山东省现代渔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基层渔技人员近200人;申请到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240万元,这是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围绕海上粮仓,海洋经济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而设立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打造有综合服务能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提升我省海洋经济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和专业公共服务能力。这些成就都是在于海瑞及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
  在团队建设和团队科研项目的研究上,于海瑞提到:希望通过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将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层次,然后走向世界。我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就是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谈及对于今后的发展,于海瑞说道:希望可以通过学校的持续支持,搭建一个高效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把水产健康养殖学科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于海瑞也表示,学校要想在专业硕士点申报和科研方面有大作为,就有必要优先扶持几个特色的优势学科快速发展,而他希望他所从事的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学科可以率先脱颖而出。

(编辑:新闻中心   文:王文学)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潍院小程序